mri历史起源?
核磁共振是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的基础上被发现的。核磁共振经过了 70 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在物理、 化学、医学、生物、地质、材料、能源领域的强大工具。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如今液体核磁、固体核磁、核磁共振成像在理论上相互补充,在使用技术上彼此借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共同繁荣了核磁共振学科。
1882年
尼古拉斯·特斯拉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现旋转磁场,奠定了电磁学理论基础,后来以他名字命名了磁力线密度单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界的重大贡献。
尼古拉斯·特斯拉
1938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使用分子束方法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伊西多·拉比
194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loch团队用感应法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团队用吸收法几乎同时分别独立测得水和石蜡得核磁共振吸收。
Bloch
1950年代
美国科学家赫曼(Herman Y. Carr)获得了第一幅一维MR图像。他的博士论文发表于1952年,描述了在磁场中使用梯度的第一个技术,是磁共振成像的第一个例子。
Herman Y. Carr
1958年
穆斯堡尔发现了Ir原子核在低温下的r射线的共振吸收,它是原子核基态与激发态之间发生的核共振现象,穆斯堡尔在196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穆斯堡尔
1966年
瑞士Ernst团队发展了脉冲傅里叶变换NMR测谱方法,这一革命性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NMR测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使高分辨率的NMR谱仪的应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Ernst也因此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Richard R. Ernst
1971年
雷蒙(Raymond Damadian)发现了在磁激条件下,核磁共振对健康细胞和癌症细胞原子核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们从高能状态返回平衡状态时,癌细胞原子核所用的时间要长的多。1972年雷蒙申请了发明专利:探测组织中癌症的设备和方法。
Raymond Damadian
1973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Lauterbur在Nature杂志上首先发表了一种叫“Zeugmatography”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的论文,紧接着Mansfield又发表了"选择激发序列"的成像方法,从此核磁共振成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属于三甲医院必备影像设备。
Lauterbur
Mansfield
结语: 这里仅仅记录了核磁共振发展中的一些片段,其实有大量科研和应用人员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为核磁事业奋斗几十年。正是这些默默投入精力的科技工作者把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快速车道。我们应该感谢所有已经和正在为核磁共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