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真实历史的书? 历史怎样记载李世民真实身高?
一、记载真实历史的书?
真实记录历史的书籍是《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二、历史怎样记载李世民真实身高?
1.6米左右。
为什么经常出现古人高于现代人的说法?
主要还是一些学术胡搞的结果。
一来,古代尺寸和今天不同,换算复杂,不同时代很容易搞错。
古代经常说的七尺男儿,在今天应该是2米33以上,比姚明还高,吓死人了。
古代的七尺有不同的换算,一般认为也就是1米61以上而已,在今天看来没什么了不起。
二来,古书习惯性进行夸大。
就像李元霸一个下午打死上百万敌军一样,就算今天美军不用核武器,也办不到。对于武将的身材,史书往往夸大。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壮冠虬髯”“身高八尺”,他实际身高也不过1米6多。
三来,之前中国考古水平低下,套用了西方的计算遗骨的方法,得出死者很高的错误结论。白种人和中国人的计算方法是有区别的,调整了以后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数字,高度是不夸张的。
不要说中国,就算西方在工业社会之前,平均身高也是有限的。
三、中国最真实的历史记载?
项羽没烧过阿房宫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秦始皇与秦二世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阿房宫遗址中也未发现火烧的遗迹,因为从始至终就没建成过!这与《史记》中“阿房宫未成”以及书中没有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相吻合的,项羽就这么被冤枉了。
四、近代野史记载的真实历史?
有光绪之死
2008年,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百年谜题,国家组织了由考古专家和刑侦专家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进入清西陵光绪墓室,为去世一百年的光绪皇帝验尸,并且在2008年公布一份万字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使用各种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甚至动用了最先进的微型反应堆仪器中子活化法,经过严密检测,慎重分析,反复认证,在光绪皇帝遗骸的头发、龙袍上都检测出高浓度的砷元素,远高于致死量,而砒霜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
这个结果推翻了清史稿中光绪帝是因病死亡的记录,验证了民间一直以来流传野史中的说法,按照民间说法(据说是宫中的亲历者),慈禧太后命太监送来的一大碗酸奶,光绪喝完后,脸色发黑,疼的在床上打滚,不到一刻钟就死了,这跟砒霜中毒的症状也完全吻合。
五、历史书如何记载其真实性?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难免带有胜利者的主观评判,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要辩证的看。
六、历史上西州九公主的真实记载?
西州九公主是唐朝时期的九位公主,她们的真实记载可以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找到。据记载,她们是唐玄宗为了巩固西域地区的统治而嫁给当地的吐蕃、突厥、回纥等部落的公主。
她们的婚姻不仅加强了唐朝与西域各族的关系,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嫁给吐蕃王赞普的文成公主,她在吐蕃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西域第一公主”。
七、历史上对包公断案的记载有哪些(不是小说中,是真实历史记载)?
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后人演绎的成分较多,宋史记载的只有这么一件事:包拯任天长知县时,有人盗割牛舌,牛主人来衙门告状。包拯告诉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吧!当时私杀耕牛是违法行为,果然,牛主人杀牛后,很快有人前来揭发。包拯当即喝问对方“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见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破,不由得十分惊服。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再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包拯的政绩也并不在断案上。
八、南水北调历史记载?
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
九、浑天仪历史记载?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
十、沂山历史记载?
沂山风景区,古称海岱、海岳,为中国东海向内陆的第一座高山,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说,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沂山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市临朐县,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资源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8.6 %以上,2013年12月沂蒙山旅游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标志着山东省潍坊市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 2014年12月,东镇沂山祭仪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