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历史保护建筑能拆吗?

bdqnwqk2024-01-26百科1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里弄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如今只剩400万平方米。伴随着如火如荼的旧区改造,不少历史建筑轰然倒塌。为了留住这些城市记忆,有人提出,以拆除重建的方式保护历史建筑,这种说法引起很大争议,有文物保护专家斥之为“拆真文物,造假古董”。那么,对于拆除重建的利弊得失,政协委员怎么看呢?

  拆除重建未必是假古董?

  位于徐汇区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这里开始实施保护项目改造工程。如今,里弄内的部分老旧房屋已被拆除,部分留存房屋的外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不少文物保护专家、包括部分政协委员,都把矛头指向“推倒重建”的保护模式,认为这是“花大钱造假冒伪劣古董”的荒诞之举。

  当时,同济大学教授王伟强提出,推倒老的建筑,打造新的建筑,就失去了建筑的原真性,而且失去了房屋承载的历史信息,因此,这种保护模式并不可取。他还打了个比方:如果文物都可以如此“保存”,那还要博物馆作什么?仿造些古董不就行了吗?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原副站长张骏华说,历史建筑被推倒后,很难被“原汁原味”地修复,即使房屋外立面能“修旧如旧”,但其内部结构必然会损坏。“比如,有些工艺精湛的雕花木栏,如果你把它拆掉,再想按原样拼起来就很难了。”

  但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历史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是有区别的,后者强调的是“原物”保护,前者强调“原貌”保护。保护历史建筑,关键在于维持其原有的形态和风格。“历史建筑被拆除后,如果能使用和原来相同的材料、工艺,按照原样恢复,就不能视之为搞假古董。”

  此外,某些历史建筑零星分布于一般建筑之中,在旧区改造过程中,其周围的旧房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和高架,其周围的天际线被破坏,历史氛围已荡然无存。因此,不妨通过异地翻修,将其移植到历史建筑集中的风貌保护区域,营造历史氛围。

  拆除重建

  更利于房屋修缮?

  拆了建筑,未必就是破坏建筑,有人提出,实行拆除重建,其实更便于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提高保护的效率。

  相关人士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是砖木结构,风化破损在所难免,所以要定期维修,有些部位如地基、避潮层损坏后,如果实行原地修复,难度很高。部分保护建筑如中福会少年宫等,虽然在原址上成功修复了避潮层,但这项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难以推广。因此,对于大批的保护等级较低、安全隐患较多、超过原设计使用年限但又有保留价值的老建筑,不妨通过拆除重建,加固房屋结构、添装必要的设备,一次性解决所有安全问题。“例如,有些历史建筑,过去地基打得浅,导致房屋沉降严重,通过翻修,就可以把桩打到岩土层,解决沉降问题。”

  对此张骏华认为,从技术角度而言,修复房屋结构,如今已并非难事。“现在房屋修缮的技术很发达,办法很多,不但可以在原址上把桩打下去,甚至还能把桩升上来。”不过他也承认,相对于拆除重建,原地修复的代价更高,可能要多花几倍的钱,“这就取决于政府保护历史建筑的决心了,只要肯花钱,办法有的是。”

  在保护和开发中

  找平衡点

  长久以来,本市的旧区改造以拆为主。政协委员建议,对石库门里弄实行区别对待,实行“拆、改、留、修”相结合,既不影响旧改民生实事工程的进度,又可保存历史建筑,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到最佳平衡。

  张骏华说,保护是分等级的,保留价值最高的一类、二类历史保护建筑,按规定不得迁徙、拆除。对于价值最低、破损程度最严重的四类历史保护建筑,即使有“正当理由”要拆除,也必须要履行程序监督和专家论证。“要警惕某些开发商借‘翻修’之名,拆除损毁有保留价值的老房子。”黄浦区政协委员方宇清说。

  方宇清表示,目前已确定保护的石库门建筑,如吉祥里、步高里、尚贤坊等,在数量上和规模上略显不足,建议划定成片的石库门建筑保留地块,予以弥补。“在泰康路田子坊一带,由于地块不规则,导致那里的石库门建筑的造型十分独特;在延安中路的明德里,里弄中两侧建筑展现了石库门从中期到晚期的发展脉络……建议先保留这些有特色的地块。”

  他提出,有些改造地块内尚有个别老建筑,虽然没列入保护保留的范围,但它们确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异地翻修的方法,将其迁入保留地块,最好是成街坊,以彰显历史风貌。“不过,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必须受到严格限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