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婚姻,和90后的婚姻的差别?
前言:记得父母经常给我讲他们以前的故事,当时的结婚大多不会需要高昂的奢侈品,真的就是“一桌两人三餐四季”;而现在的社会已经逐渐物质化,高昂的奢侈品成了结婚的前奏,婚姻在走向物质化的同时真正的感情也在慢慢消亡,我在思考究竟是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本就应该这样发展。本篇仅从人们的心理分析,为何现在的“爱情”走向末端,而“物质”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现在中国婚姻的现状是什么?
男生法定结婚年龄为22岁,女生为20岁。而现在的中国婚姻现状是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三十多岁还选择单身;结婚是被家庭逼迫的;离婚率逐年攀升,中国的结婚人口逐年的减少?
看得出来,自1988年以来,结婚人数逐年下降,结婚比例下降了一半还多,而离婚比例增长了两倍不止;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年轻人的心理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来说说70后也就是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吧!那个时候的人们大多还相信“单车上的爱情故事”,当时的人大多都比较真诚,他们才是梁思成所说的“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当时的他们会更看重另一半的品格,物质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再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怕吃苦也愿意为爱情付出,也就是真正的“男主外,女主内”,所以他们大多都会坚守下去,生活相对来说是幸福的,爱情也是牢固的。
面对生活,他们大多愿意一起承担苦,所以即便是原来一无所有,通过两方的共同努力也会逐渐走向美好的明天。也就是“婚姻决定物质”。当然会有人反驳,70后的也有生活得很差的,我想说的是大概率事件,特例永远不会消除。
90后的心理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计划生育”,这是国家出台的控制人口的重要文件。而真正的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不得不说的是计划生育确实控制了生育率,但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独子,溺爱下的自私孤傲
不得不承认的是父母教育的缺失。70后时代大多一个家庭会有至少两个孩子甚至是更多,这就大概率不会出现溺爱的现象,也就会让孩子从小就会比较懂事和有包容心理,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但90后就不一样了,他们一个人会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如果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就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自私孤傲的性格。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
有人可能会疑问,这与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呢?婚姻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样的孩子也很难接受婚姻中的琐碎。大家都知道再合适的两个人也会在婚姻中出现争吵,而争吵的出现就需要一个人的让步和化解,如果是独生子女已经形成了那种固有的自私自利,您觉得婚姻会长久下去吗?
社会让父母物质化,父母让孩子物质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走在了飞速发展的路上。更多的是人们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人们也日趋地变得“利字当头”。因为父母的那个年代的人甚至是父母以前的那个年代的人经历了太多艰苦的岁月,所以他们大多会尤其的重视经济。所以“知识改变命运”究竟改变的是什么?大多的父母会告诉孩子是“生活条件”,通俗的讲就是挣到更多的钱。不仅是父母,甚至很多的老师从小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这个,因为那个年代的老师大多也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因此,孩子从小就被种上了“利益”的种子,再加上社会风气的改变,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这种想法就会更为地强烈。但这对婚姻有什么影响呢?
举几个例子:1、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不婚,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结婚,而是因为某一方得到的不够多(贪婪的一方),他们认为凭借自己可以得到更多;所以他们愿意去等待所谓的“白马王子”和“公主”,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公主”或“王子”,却想得到高于自己自身价值的生活,可能吗?
2、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利益是很大的一个因素,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赚很多钱。当其中一方遇到生活的打击时,本该得到安慰的他可能得到的是斥责。因为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大多是靠着利益维持的。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普通人家的孩子每天都去玩具店观望,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买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泰迪熊”,于是每天晚上抱着它睡觉,整理它,让它显得整洁并把它放在房子最显眼的地方;随着自己长大,却一直能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泰迪熊”,好像所有的玩具都难以取代它的位置。同样,一个富人家的孩子也喜欢“泰迪熊”,不同的是她不用考虑,不用观望,直接带走了它;但是很快玩具店出新品了,泰迪熊的地位也就被新品取代,很多年后,别人在问起他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他没有说是泰迪熊,因为新品太多了,设计师也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