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的意义? 历史转折讲的是什么?
一、历史转折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它使占世界l/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同时也激励着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亚非拉美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二、历史转折讲的是什么?
就是一件事,或者一场战役造成历史的发展方向完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对后来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比如说遵义会议就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走向世界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
三、伟大历史转折时间?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四、历史转折意思是什么?
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导致社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世界历史转折: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一战、二战、冷战、牛顿/爱因斯坦、电报/电话/电视/电脑/电灯等等的发明……中国的有:秦始皇统一天下、赤壁之战、淝安史之乱、杯酒释兵权、军机处设立、鸦片战争、辛丑条约、五四运动、中共建立、北伐战争、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
五、伟大的转折后面的历史?
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
六、伟大历史转折的原因?
遵义会议的。确定了以毛泽东为首军事主管。从此,中国共产党红军走上了正规的道路。
七、1936年的历史转折是?
1936年因西安事变爆发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有不少重大事件发生。
在年初,率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同红十五军团举行东征,意图打开全民抗战局面,推动抗日高潮早日到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以扩大红军的影响力和活动范围,避免被国民党军围困在陕北,形成孤岛局面。
红军东征直接威胁到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拿出全部力量阻止红军东进,正在阎军与红军相持不下之时,蒋介石派出中央军以援阎的名义进入山西,阎锡山有苦难言,急于与中共议和停战,各守原防,互不侵犯。
中央红军东进之路被蒋介石和阎锡山联手挡住,不得不回师黄河西岸,与蒋阎军隔河对峙。
此时的陕北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四面包围,北边是陕西地方军阀部队,东边是阎锡山的晋军,南边是张学良的东北军,西边是杨虎诚的西北军和马鸿逵的马家军,在他们后面是源源不断跟进的中央军以及青马、甘马的骑兵。形势非常危急,中共方面急于打开突破之门。
好在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军阀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阎锡山、张学良都不甘心完全受制于蒋介石,希望能与蒋介石形成某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中共方面充分利用这一矛盾,积极做争取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工作,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的秘密会谈,达成多项秘密协议,在逼蒋抗日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东北军停止进攻红军,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解除了。
与此同时,中共方面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阎锡山、杨虎诚等地方实力派军阀之间建立统战关系,大大减轻了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使根据地获得难得的短暂休养生息的机会。
红二、四方面军克服重重困难,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大大增加了红军的实力。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国民党军。
蒋介石妄想一举消灭红军,不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和西北军进攻红军打头阵,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非常精明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阀部队与红军打消耗战,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这种一石两鸟之计,不可谓不毒辣。
红军面临着一场非打不可的战斗,为避免被动挨打,于是决定主动出击。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组建西路军。在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的率领下,渡过黄河西征,西征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调动敌人,减轻陕北根据地的压力,这是最主要的目的;另一个是创立新的根据地,扩大红军的活动区域。
西路军原准备分两批渡河西进,徐向前、陈昌浩率五军、九军、三十军在前,四军和三十一军随后跟进。不想,敌情发生变化,四军和三十一军尚未渡河,就被敌军阻隔在对岸。无法和前面的部队会合。
徐向前、陈昌浩只有率已渡河的三个军踏上西征之路。
五军是原红一方面军的五军团,骨干力量是参加宁都起义的原国民党军西北军的起义部队,战斗力强,但在长征路上一路恶战,受损严重,兵员补充不足,在西征路上仅有两个编制不足的师。
九军是四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之一(另一个是四军),拥有四个较为满员的师,是西征军的主力部队。
三十军也仅有两个师,但兵员比五军要多。
西路军组成军政委员会,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李特、李卓然、曾传六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验、陈海松、郑义斋为委员。统一领导西路军的军政事务。
李特是四方面军的参谋长,李卓然是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是五军政治部主任,王树声是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李先验是三十军政委,陈海松是九军政委,其他三人负责地方党政工作。
西路军起先进展顺利,遭遇的强敌并不多,但随着西进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深入到甘肃、青海马家军势力范围之内,遭到马家军的疯狂反扑就越激烈,马家军的骑兵在空旷的草原、沙地上的战斗中,显示出巨大的杀伤力,红军战士在无险可守的阵地上奋勇杀敌,牺牲很大,元气大伤。极需支援。
此时,国内局势发生巨变,西安事变突然爆发,在陕北的红军主力大多调往陕南,协助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共同抵抗中央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中共方面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在与国民党的和谈交涉中,多次提及西路军问题,国民党方面借故多方拖延,迟迟不予答复。
等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央红军主力才回师陕北,迅速组建援西军,支援西路军。无奈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又有敌人阻隔,远水难解近渴。
西路军苦撑战局近四个月,最终失利,损失巨大。一大批优秀将领牺牲,包括五军军长董振堂、九军军长孙玉清、五军参谋长李屏仁、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九军政委陈海松、九军参谋长陈伯穉、九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等。
西路军的失利,罪魁祸首是蒋介石,他不顾廉耻,背信弃义,假手马家军,置西路军于死地。
西路军虽然失利了,但全面内战的战火终于暂停,全国进入抗战新时期。
八、1453年欧洲历史转折事件?
1453年,历史的车轮突然来了个急转弯。这个转折点,就在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攻陷了这座当时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至此灭亡,罗马时代结束,欧洲的中世纪也随之彻底寿终正寝。
从当时的欧亚战略格局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欧洲一下子失去了屏障,而失去屏障的欧洲成就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帝国仅用了76年,就攻到欧洲的中心城市维也纳,并夺取了地中海东岸,控制了红海要道,逐渐扩张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庞大帝国。整个欧洲在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之下颤栗了200多年才得以解脱。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东罗马帝国的许多希腊学者逃往西欧,把希腊-罗马传统的知识及书籍传播到当地,成为推动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因素。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直接改变了欧洲人民的生活。当时的欧洲,在冬天里唯一的主食就是咸肉。漫长的冬季使咸肉也变质了。十字军东征后,从东方的印度带回了一种神奇的“魔法香料”——胡椒。变质的咸肉撒上胡椒后,臭味就会立即消失,胡椒在欧洲顿时身价百倍。而胡椒运往欧洲的陆路只有一条——行经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帝国立即切断了欧亚陆上通道,东方的丝绸、香料、茶叶贸易被切断,古老的丝绸之路也荒芜了。
不仅如此,另一条欧洲经北非通向亚洲的海上通道,也时时处在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之下。为了能继续从东方获得欧洲所需要的一切,欧洲人冲出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向恶浪滔天的大西洋进发,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于是,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从世界文明发展方向上讲,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迫使欧洲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艰难转变,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九、伤逝有哪些历史转折意义?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线索的小说,表面是爱情实际上是探讨女性的地位与社会角色。这在当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
十、历史的转折中的名言警句?
邓小平的伟大功劳就是把中国从一个刚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变成一个柔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主义依然是社会主义。不改体制,制度难以维持,改了体制,社会主义不仅会继续保存下来,而且会发展得更好,这就是30年中国改革史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