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有哪些? 汉字的历史?
一、汉字的历史有哪些?
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此前还有漫长的历史。
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汉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躺在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
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叠圆—综艺……
图画文字、象形文: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最早可识文字,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记载占卜吉凶的卜辞文字。字体风格朴素,自由,结构带任意性。
钟鼎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又叫金文,以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为最多。脱胎于图画符号的文字。
石鼓文: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之气。
古文: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隶书: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魏碑: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草书: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烈,行云流水,舒坦。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活泼。
宋体: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书体上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阅读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坚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坚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如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横细坚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美术字体之首。
仿宋体:出现了笔画粗细一致,讲究顿笔,挺拔秀丽,适合手写体的仿宋体,当时称为新宋,宋体又称为老宋。是现代宋体的一种。特点:字身秀长、宋楷结合、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起笔顿顿,落笔顿顿。
黑体:清末萌芽57年简化字体后定形。笔划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划较粗,方头方尾形成方黑一体而得名,又称方体。特点:由宋体结构,笔划单纯,相互大方,醒目粗壮。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勾略带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确各异。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上出现圆黑体,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二、汉字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汉字的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汉字演变的过程顺序:象形文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就是我们中国古老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了,目前我们确定的历史出现的时候最早的时候叫做象形文字(也有人说象形文字并非文字而是图画)。
三、关于汉字的历史有哪些?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
四、汉字历史分类有哪些?
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简体中文,台湾使用的是繁体中文。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点。
2、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3、燕体。
燕体,也叫燕书、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是简体中文,台湾使用的是繁体中文。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点。
2、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3、燕体。
燕体,也叫燕书、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
五、汉字历史的名人?
汉字演变历史: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楷书创始人:钟繇 代表人物: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草书创始人:张芝。代表人物:张旭、怀素、祝允明、智永
行书代表人物: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六、汉字的T历史?
一、萌芽时期:东汉许慎说:“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从八卦--结绳--仓颉造字,说明文字的起源一方面源于人们长期劳动,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的记事符号,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学者、文字专家整理规范的功劳,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就是典型代表。
据考古史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史前,约公元前6000-8000年,甚至更早就出现了陶器刻符、符号化、图形化的文字。之后的仰韶、西安半坡、马家窑、龙山、良渚、大汶口等文化遗址出土的实证,充分说明汉字历经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从原始的萌芽状态走向进一步的成熟。
二、古文字时期:一般认为,以河南安阳的殷墟(商代)故都遗址出土的,在龟甲、兽骨上刻的文字,即称为甲骨文字的出现,具有文字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文字已成为体系的古文字,由最先文字的结构规律以客观的抽象模拟,演变为具备汉字点画、结体带有规律性的特征。从而为文字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丰富了文字的形式,由甲骨文而衍生出的各种铭文已经有构成书法元素的用笔和结体特点。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毛公鼎》、《散氏盘》等,既是文字,也是经典的书法。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形式更趋多元,南方的鸟虫书、科斗文、北方的石古文等。同时期,还有从上世纪末出土的大量竹简木牍、帛书。这些墨迹文字形态更为丰富多彩。
秦一统天下,实行“书同文”,以规整而简化的小篆为国家标准文字。而把小篆之前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
七、紫的汉字历史?
“紫”是形声字,小篆从糸,此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紫”。
《说文·糸部》:“紫,帛青赤色。从糸,此声。”(紫,丝织品呈青赤色。从糸,此声。)
“紫”的本义为紫色,由蓝色和红色组成。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贵族和高官的服色多用朱色、紫色,因此“朱紫”一词,多借指高官。如汪洙《神童诗》:“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紫气”即紫色的云气。古人以紫气为祥瑞之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八、汉字历史的资料?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历史的资料:
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汉字字典,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纂而成。它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体、音韵、义理等方面,对于研究汉字的历史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2.《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是收集了大量商周时期甲骨文的书籍,包括龟甲和兽骨等。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宗族制度、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历史和演变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3.《字源》:《字源》是清代黄宗羲编纂的汉字字典,它对于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研究汉字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4.《汉字源流》:《汉字源流》是日本学者松村明编写的一本汉字史专著,该书从汉字的起源、演变、意义、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于研究汉字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5.《大字源》:《大字源》是现代汉字学权威之一李学勤教授编写的汉字字典,该书对于汉字的历史、起源、构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研究汉字历史和演变的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以上资料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汉字历史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对于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演变有着重要的贡献
九、雷汉字的历史?
象形,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本义: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
基本解释:
雷 [léi]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电。~鸣。~动。~雨。~霆。~厉风行。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鱼~。布~。扫~。~管。
〔~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十、汉字的历史故事?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