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逾自厌的逾意思? 莫逾自厌,盍改之乎的解释?
一、莫逾自厌的逾意思?
莫逾自厌的厌的意思,这里是满足的意思。是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这句话是出自于李生论善学者。他的全文是,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易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干学贵善思。
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温。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所以现在人用这句话来自勉。就是告诉人们,做学问最忌讳的。莫过于自我满足。
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的解释?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翻译: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该句出自孔子的《论语》《李生论善学者中》。
整句: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译文: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区别于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么?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三、莫逾自厌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厌”的意思是满足。
莫逾自厌的意思的是: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
出处:《李生论善学者》
全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
四、李生论善学者中莫逾自厌的厌是什么意思?
《李生论善学者》中,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这句话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自厌,自己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逾,越过,超过;盍,兼词,何不,为什么不。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之人最大的忌讳,莫过于自己满足所学过的知识,为什么不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五、民莫之令而自均的意思?
意思就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出自 春秋时期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六、颜者自悦得者厌之望而却步剑指逝者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容颜的,好看的人,自己取悦以傲示人。得到的人开始厌恶她,而不愿接近她。用剑杀掉她,也觉得不解心中的恨。
七、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均什么意思?
均-释义:均匀。
此句意思就是: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春秋时期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八、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王。翻译?
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九、“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的译文是什么?
我听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十、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的意思?
意思是:……学者们仍然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西巡猎获麒麟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
见《史记.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