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的来源? 伍子姓的来源?
一、伍姓的来源?
伍姓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
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二、伍子姓的来源?
起源源流
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
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伍姓大约有3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当时东南地区是伍姓的重要聚集区。
明朝时期,伍姓大约近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三位。江西为伍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伍姓人口的34%。全国伍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集中了大约51%的伍姓人口;其次分布于广西、浙江、四川、福建、湖北、广东六省,又占伍姓总人口的42%。全国基本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向南、东、西三方逐渐递减的伍姓分布状。
当代,伍姓人口有130多万人,为全国第一百二十八位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当代的1000余年中,伍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伍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约占全国伍姓人口的24%。全国伍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伍姓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安徽、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伍姓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北起湖南,南接广东,西联四川的伍姓聚集分布带。
当代伍姓人口分布频率,在湖南、赣粤桂大部、海南、贵州东部、重庆南端、湖北南段、四川中南、云南西北,伍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0%的伍姓人群;在广东东端、福建西部、江西东北、安徽西南、鄂渝川黔大部、广西西段、云南东北和西南、陕甘川交界地,伍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0.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的伍姓人群。
三、杲姓的来源和历史?
杲[gǎo]姓据说是明朝的忠实臣民或者皇族为了纪念明朝而改的。祠堂在江苏邳州。
杲姓来源:
民俗学会理事、姓氏学专家钱传仓先生翻阅了诸多朝代的多本姓氏词典,也未能为杲姓寻找到确切的姓氏来源。他说:“杲姓最早见于南朝所编的《姓苑》一书,或是由于该姓人少,没有族谱,因而未能查找到来源。杲姓自颜氏演变而来的说法,符合我国姓氏的发展规律,但应该只是杲姓一支的来源,颜杲卿之前的杲姓来源则无法回答。”
杲姓名人
《稀姓录·十九皓》:杲元启,元朝诗人。
《沂水县志》:杲文奎,明朝嘉靖年间教谕。
四、桂姓的来源和历史?
桂姓
一、姓氏源流 桂(Guì)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姬季桢长子桂奕的后代,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五、来姓的来源和历史?
1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2传说大禹的后代。3商朝莱侯的后代,
六、疏姓的来源和历史?
疏姓的源流有四:
出自田姓,为齐国田单后人一支,田单率军复齐国后,国人欲拥戴为王,田单辞曰:单乃疏氏,何可王焉。故其后人乃以疏为姓;
出自妫姓,为古代战国时齐国一个部族的姓氏;
出自猗姓,后改为疏氏;
出自古代复姓栖疏氏所简改。疏姓当今人口较少,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疏姓望族居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历史名人有:疏源、疏广等。
七、辛姓的来源和历史?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纂》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辛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379位。
八、相姓的来源和历史?
相(Xiàng)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迁都他处,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便以相作为姓氏。相荣是晋代的著名辞赋作家。相士芳是明朝文士,举为进士后当官,善诗文。
相姓何来来源有二:1、出自姒姓,是夏朝王族的后代。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代。商王河禀甲原居于相,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为姓,称相氏。
九、雀姓的来源和历史?
雀姓分布颇广: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山东之龙口,山西之太原、阳泉、忻州,浙江之嵊县,云南之泸水、兰坪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1、汉族之雀氏未得其源,疑即以鸟名为姓,如鹊氏、凤氏、鹄氏之类。
2、傈僳族之雀姓,则源於“聂扒”,汉意为鸟(雀)氏族,或取其汉意而为单姓“雀”。见《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清代有雀云卿,雍正间恩贡,任知府。
十、姬姓的来源和历史?
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