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是世界最大的陵墓吗?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传说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战国时代秦国 襄王的儿子,13岁继承王位,21岁开始亲理朝政。他采纳韩非、 李斯等法家坦滚代表人物的主张,兴修水利,奖励耕织,进一步增强了商鞅变法后本已强大的国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用十年时间歼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后来,他又确立郡县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抗击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长城 驰道和灵渠,又用“焚书坑儒”来统一思想,在不长的时间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后人常把他的历史功绩与暴行苛政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大兴土木,让人依照六国宫殿原样,在咸阳建宫室145处,藏美女万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宫最负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每到一处便刻石立碑,记述自己的功绩,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乡 广宗一带)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国便发生大乱而很快灭亡。
关于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这麽一个传说。当他坐在宝座上,沉醉在一片万岁呼声中时,曾幻想永远不离开人间和豪华的宫殿,於是听信了方士们所编造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边居住着仙人的美言,并派方士徐芾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有民间传说,他们来到了现在的日本国定居,传宗接代。以后,嬴政也认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转而特别重视自己陵墓的营建。
其实,嬴政自即位后不久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场,前后共用了37年,大规模的修筑是在统一后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万刑徒和奴隶,倾国力修造。史称陵高50馀丈,周5里余,墓基极深,并用铜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戚塌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动的兵马俑,我们依然为之赞叹,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风,秦陵的非凡气势就是秦皇的气势非凡。(中华万博网)
秦始皇陵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让仔余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的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笔者曾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地宫被盗的传说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由周文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不久便打到戏水附近,(戏水位于陵园东北的新丰镇附近)距陵园不足10华里。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告覆灭。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秦始皇陵的厄运也就降临了。
最早光顾秦始皇陵园的是楚霸王项羽。关于项羽盗掘秦陵的情节和盗掘程度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较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极其严谨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园的记载中只字未提项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刘邦与项羽在战前对骂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话出自项羽的对手刘邦之口,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无法断言,只好客观地永远了刘邦的原话。后来班固在《汉书》记载此事时也是比较慎重的,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紧闭之祸,岂不哀哉。班固这段话同样也不是他本人的发明,这段话出自汉成帝的大臣刘向安下心来的上谏书中。当年汉成帝营造延陵,不久又改变计划营造昌陵,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面对成几次改变陵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向劝谏成帝应当薄葬,反对厚葬。他在谏书中既列举了薄葬典型又谈到厚葬的恶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着重叙述的一个厚葬的例子。作为一篇论说文的谏书,作者的主观动机及感情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例未毕完全确切。即使如此作者对项羽盗掘始皇陵的记述也是有分寸的。项羽只是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数年之间,外项籍之为,内离牧之祝。可见刘向的谏书中谈到项羽焚烧地面上的宫宇宫室,并没有断言项羽盗掘秦陵。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光顾始皇陵,纵火焚烧了陵的园的宫室营宇,但无法断言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渭水》时,他的记载与《史记》、《汉书》就不大相同了。他这样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其实这段记载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汉书》,始牧羊人寻羊烧之;而另一部分则空无一人不同于《汉书》,如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显然郦道元的记载做了人为的发挥,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距秦亡一百多年,《汉书》作者班固别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郦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时间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是司马迁只是通过刘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笔带过;班固也是通过刘向之口,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可见这两位史学大师对于项羽是否盗掘秦陵一事,态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后来的记载则肯定的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这里连挖墓的人数、挖出的东西运了多少天都记载的一清二楚。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郦道元的依据何在?另外,《汉书》及《水经注》中牧儿烧其地宫的说法恐怕也不足为信。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细推敲一番,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笔者查阅了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发现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陵园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
我记得金字塔就比秦始皇的陵墓大,而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就是陵墓)
没有比他大的了。。比它高的是胡夫金字塔
罩段 仁德天皇陵(日本)
中国最大的帝陵——秦始皇陵规模之宏伟可以说蜚声五洲,然而,一些
日本史学者却认为,有一座坟墓,其宏大就连秦始皇陵也不能及,它就是日
本独具特色的前方后圆坟中的巨无霸——仁德天皇陵。因为这种前方后圆坟
是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绝对没有的特产,所以仁德天皇陵是全日本,也是
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圆坟。
仁德天皇别名大鹪鹩尊,大雀命,生卒年不详,是应神大王的王子。大
约在公元4 世纪后期至5 世纪前期在位,这期间正是大和朝廷统一国家的鼎
盛时期。
大和国家兴起于3 世纪中叶以后的大和(今奈良县)。3 世纪时,日本
列岛已有许多小国,但是都各自薯颂为政,其中较大的是邪马台国。邪马台衰落
后,后崛起的大和国逐渐扩大领土,5 世纪时,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大
和国是各地臣氏族贵族的联合政权,首领称大王(后之天皇),是世袭君主,
但还没有绝对权力,实际上是氏族贵族的共主。大和时期创造的文明成为日
本文化的源头,所以日本人骄傲地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就如中国人说自
己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一样。
大和政权时期,日本的天皇贵族以及豪门大户,普遍以为自己建造高大
的坟墓为荣,这种叫做“古坟”的巨大的坟墓先是在畿内出现,很快盛行全
国,因而历史上把这个时期(公元3 世纪后半叶~7 世纪)称为“古坟时代”,
这是日本继绳文式文化、弥生式文化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阶段。根据古坟形制
的发展演变,一般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国家
开始统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后走向衰亡这一过程相一致。
古坟的特点是堆土成丘,在坟丘中埋石室,放置棺木以安葬死者。坟内
埋有大量的金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的随葬品,坟丘上部及周围排列着许
多埴轮。①
根据古坟堆土的形式,有圆坟,方坟,前方后圆坟,上圆下方坟等等的
区别,其中以前方后圆坟的规模最为雄伟,形状也十分优美,再加上它是国
外没有而日本独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称为日本高冢式古坟的代表。
前方后圆坟的鼎盛阶段出现在古坟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高冢林立,
形象地反映着当时大和政权的兴盛和大王的权威。仁德天皇陵便是这一潮流
的代表并高踞峰巅。
仁德天皇陵位于大阪府市大仙町。相传建于五世纪初。直径长475 米,
前方部宽300 米,高27 米;后圆部长245 米、高35 米;整座陵墓面积数闷郑达48
万平方米。陵墓周围环绕着圆筒形、牵牛花形以及家屋、犬马、女子、水鸟
等形状堺的埴轮和葺石。坟外有三重濠沟,周围有十多座陪葬墓。1872 年坟
丘的方形部分崩坏,露出了横穴式石室,内有石棺,棺外有鎏金铜甲胄、刀、
玻璃器等;此外,还出土了铜镜,环形大刀、马铎等器物。
这些随葬品,种类之所以如此广泛,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为了不让死
后的生活有什么不便之处,要尽量把死者生前使用的物品多多益善地装入棺
内。
至于坟墓外部设置的家屋、犬马、女子等土俑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并不
明确。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古坟在当时也是祭祀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举行仪
式以拜谒祖灵,所以房屋、器具等土俑是作为常设的装饰性的东西放在那里
的,而人形土俑则是用来表示参拜者。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坟前摆放这些模拟
房屋、器物和动物、人物形象的埴轮,其目的是炫耀死者生前的权威和享乐,
并且力图把这一切全部从人世带到阴间。无论怎样,就艺术而言,这些埴轮
在造型方面都达到了埴轮陶塑艺术的高峰,人物表情和动物姿态纯真、古朴、
生动,显示着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格,至今仍能引起人们亲切和喜爱的心情。
可以说,土俑是日本人生活和心灵的表现,有着超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仁德天皇陵以大著称,不过它的大与前期古坟的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前期的古坟比较取巧,它是利用丘陵自然隆起的圆形部分作为坟顶,又利用
倾斜而又较狭的部分,把它削平、整形,使其略呈方形,作为坟首;再在坟
顶上筑一竖穴,以便纳棺于其中。这就是前期古坟的代表形式。由此,我们
可以看出这种坟外貌虽似高大,但是名不符实,因为它是借丘陵之高大以为
高大的,因此是虚假的夸张的高大。而仁德陵则比较实在,由丘陵转到了平
地,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大坟,因为它是全部用人工筑成的。这就好比一个穿
高跟鞋的矮个子和一个穿平底鞋的高个子,前者显出的高挑自然不如后者的
让人心悦诚服。不过,若从节省人力物力的角度来讲,前期的名不符实的大
坟却要比仁德陵这种名符其实的大坟少失一些人心,尽管它们同是大王和贵
族残酷剥削、役使人民的见证。
为了营建出仁德陵的高大,不知有多少无名的人被迫付出了难以计量的
劳动。曾有土木专家推算过,得出了下面这些惊人的数字:大坟所用的总土
方约 1405866 立方米。这些土方如以一人之力,从平均200 米外的地点搬运
而来,当共需1406000 工次,以千人之力搬运而来,当共需4 年;以载重5
吨的大车搬运而来,当共需 562347 车次。然而这些还只是就坟本身的筑造
工程而言,如果再加上那三重大壕和那塑烧过放在坟边、坟顶上的2 万多件
埴轮所需的人力,则其天文数字当更加惊人了,此坟确是大王权威,也是大
王淫威的反映和产物。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仁德陵的主人仁德天皇,据考证就是《宋书·倭国
传》中向东晋安帝“万里修贡”(安帝义熙九年,413 年)的“倭王赞”。
可见中日交通由来以久。而中国大陆长期战乱时(南北朝对立时期)流入日
本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大量为逃避战争灾难而移居日本的朝鲜
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在高大的仁德陵中洒下过苦辛的血汗。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陵墓
也是世界上体积最的的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陵墓长515米,宽485米,高55.05米,犹如巨大金字塔。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岁登基,后来有丞相李斯设计,动用70多万人,施工11年建成陵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它显示出“千古一地”的宏大气魄。
1974年春,农民在皇陵东侧掘井时挖出彩色陶片,报告了文管局。不久,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3个大型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同时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