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历史是病句? 东周西周以前的历史?

bdqnwqk2023-12-10百科1

一、以前的历史是病句?

以前的历史从字面上看是病句。历史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过去的事实就是历史。如果历史前边加上“以前的”,就犯了重复性错误。只能说某个时代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历史,而不能概之为“以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录的古代传说,只能说,史前文化。

二、东周西周以前的历史?

西周(前1046—前771),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三、中国以前的屈辱历史?

签订南京条约,割让台湾,香港,九龙,

四、唐朝以前的历史故事?

唐朝是唐高宗李渊推翻隋炀帝的隋朝建立起来的

隋朝只经历两代帝王

五、圆明园以前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最后毁于英法联军火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然后雍正在原赐园加以拓展,后来。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后又经雍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不断的改建和装饰。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后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使圆明园最后变成了遗址。

六、百度百科有哪些假的呢?

给钱多就是真的,没钱什么都是假的。

七、七国以前的历史?

战国之前被称为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这就要从春秋末年说起,当时的晋国领袖智瑶昏庸无道,韩赵魏三家非常恐惧智瑶会对自己发起战争,却又无可奈何。果然,智伯瑶命令韩、魏与自己一起发兵攻打赵。智伯围困当时赵国都城晋阳两年,却始终不能攻克。智瑶便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国领袖赵襄子派出使臣陈说利弊,使韩与魏背叛了晋国,反而放水倒灌智伯军营,三支军队最终擒杀了智伯。

       前453年,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周考王七年(前434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剩余土地,只留了一小块土地给晋幽公,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国,与晋侯并列。这一做法被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春秋时代结束,七雄争霸的局势形成,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八、以前跨海大桥的历史?

我国第1座跨海大桥在福建泉州名叫洛阳桥,距今已经有超过960年的历史了,洛阳桥与历史上更著名的卢沟桥赵州桥和广济桥同称为我国的四大著名古桥,虽然在名气上不如后者,但是洛阳桥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洛阳桥是古代第一座跨海大桥,横跨江入海口的两岸,而其他三个桥这是跨河大桥。

九、日本在秦朝以前的历史?

日本人不是从秦朝那时候出现,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日本岛居民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公元五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主要由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余人、汉族以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与日本列岛本土的绳文人融合而成,

自东亚大陆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移民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十、南宁以前的历史有什么?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

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西汉元鼎六年(前110),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赵信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

 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说为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说为西晋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598),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

贞观六年(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外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永徽(650~655年)后,以广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

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

这就是说,南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 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邕州,归楚。 宋朝统-全国后,邕州隶属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南宁仍为邕州和宣化县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桐。

泰定元年(1324)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即始于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政使司。

清朝时,改广西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南宁府此时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南宁宣布独立。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军政府,后改称广西省政府。

三次迁省:第一次迁省:1912年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到南宁。第二次迁省:1936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第三次迁省:1950年。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民国31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并)。

上世纪30年代起,南宁就是广西省内仅次于梧州的第二大商业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高于当时的省会桂林,也正是民国时期商业的繁荣,铸造了南宁作为一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使当时还不是省会,但很多方面已经和桂林叫板,正是由于商业和交通的中心地位促成了南宁在近代迅速崛起,最终成为解放后广西省会的不二之选。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16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

1950年1月2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2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21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3个区)。1950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1965年国务院决定改憧族为壮族。 1958年-2002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北部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四县划归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