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历史人物讲解?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一、曹操历史人物讲解?
魏王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贡献一点也不亚于任何一个开国皇帝。曹操是一个具有非凡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才能。曹操既有善良可爱的一面,也有凶残血腥、残暴不仁的时候。却说曹操在山东,闻知车驾已还洛阳,聚谋士商议。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操接诏,克日兴师。
二、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关于曹操,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都有他的传记。他是个聪明机智,很有才干,一生做了许多大事的人。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当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主要作品《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
今天人们写小说,评价曹操已并不新奇。关于曹操的是是非非,恐怕是再过上几十年,几百年意见也是不会统一的。
三、历史人物曹操的故事?
1、陈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2、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3、远征乌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一带)。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
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4、平定凉州: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四、历史人物曹操和鲁智深的比较?
曹操是三国的枭雄,曹魏的魏武帝,鲁智深是北宋时期梁上好汉
五、曹操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主要奠基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其子曹丕称帝建立“大魏”后,追曹操为武皇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扩展资料: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六、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作客观评价?
曹操这个人,是乱世的枭雄,差一点就可以成为明君了,只不过环境条件不够。
他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在东汉那个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在北方,所以北方的GDP基本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汉末群雄纷争,分裂的很严重,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杀的很凶,谁也不能征服谁,只有曹操能够脱颖而出,一步步巩固力量,这当然是乱世出来的枭雄了。
并不如小说《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阴险,曹操其实是很礼贤下士,开明的,富有胸怀,所以各派势力才能归拢到他的麾下啊。你要知道,北方各种力量纵横交错,董卓、吕布、公孙瓒、袁绍、袁术的各支力量,都被曹操整合起来,这是要很大功夫的,而且和他的心胸宽广能容纳人有很大关系。
有个故事就是说曹操的宽容:当初袁绍强大时,曹操手下有很多人暗地里想投靠袁绍,都给袁绍写了书信,表示诚意;然而曹操最终打败了袁绍,获取了那些书信,他没有去看,而是下令全部烧掉,给那些臣下吃了定心丸。这件事很能说明曹操的心胸。
并且,曹操不仅仅是军事上卓越、对人才很宽容,他自己也是文化思想很杰出的。
各位?要知道,在三国时期,产生了“建安文学”的流派,而曹操就是建安文学的典型代表啊。咱们中学就学过他的诗词,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这样很多的短歌行名篇,这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也都是文学家。
所以如果曹操能统一全国,他在军事、用人、文化上,真的可以堪称是一代明君了。当然,因为历史条件所限,他只做到了部分,成为了枭雄,也是不错的了。
七、观沧海曹操秒懂百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拥抱中。银河的灿烂,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内。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抒发心中的志向。
这首诗是诗人《不出厦门行》组诗中的一章,做于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之时。
曹操其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意思是有幸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浩瀚的。
诗人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下文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是诗的开端,是全篇的总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群山、岛屿巍峨、高一耸、挺拔峭立。这两句是在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观,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风吹来,树木飒飒作响,掀起海上万里汹涌波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和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动一态。是近景,是局部,是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实写眼前景物,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次,最终都是为了写观海。
八、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1、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
2、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九、历史人物大百科之明朝劳模?
朱元璋堪称明代劳模,废除丞相,一人处理所有军国大事
十、举几个历史人物曹操能征善战的几个故事?
历史人物曹操能征善战,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听从谋士之言,命一部分军队坚守营寨,自己亲率精兵烧毁了敌军的粮草,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在和西凉马超的争斗中,利用反间计成功挑起了马超和主帅韩遂之间的矛盾,使之反目成仇,最终击败马超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