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原文?
一、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南怀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都要进入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乐在其中。
南怀瑾说,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上进的求知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其中的趣味性,因为只有培养了兴趣,才能在刻苦求学的同时,享受到求学问的乐趣。《菜根谭》中写道:“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意思是说:一个求学问的人,既要有细密的思考、谨慎的行为、刻苦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潇洒脱俗的高超胸怀,这样才能保持生活的情趣。假如只知一味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只会感到生活如秋天的凛冽而毫无春天的生机,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那么“知之”与“好知”有何区别呢?“知之”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的层次,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偏重于理性,往往人们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就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了。
而“好知”触及情感,是由于我们的“喜好”发生兴趣而发自内心的有主动的意愿。就像遇到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但还没有达到“物我两相知”的境界。举例说,我们很多人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真实的,但“喜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浏览浏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累了,扔在一边,明天再看一本,这就是“好之者”。这比“知之者”已经有所进步了,但是,动力仍显不足,境界仍显不高。
真正能使自己“乐在其中”的是“乐之者”的境界。用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其中”为赏心乐事,就像最亲密的伙伴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
孔子说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还有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这都是真正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
相传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要为汉武帝立庙堂。朝中文武大臣众口一词,齐声赞同,夏侯胜却据理反对,支持他的只有丞相长史黄霸一人。结果,二人双双被弹劾入狱,宣帝还要治他们死罪。
夏侯胜是位著名的学者,研究《尚书》的专家。好学的黄霸觉得,能和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朝夕相处真是难得,狱中无事,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便请求夏侯胜:“请你给我讲《尚书》好吗?”
夏侯胜听了,不禁苦笑道:“你和我一样,都是犯下死罪的人,说不定明天就会被推出去砍掉脑袋,还有什么心思谈学问呢?再说,学了又有什么用?”
黄霸诚恳地对夏侯胜说:“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在生前多学一些东西,那么死的时候也会感到心满意足,没什么遗憾的。千万不要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过去啊!”
夏侯胜觉得黄霸说得很有道理,又被黄霸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于是,两个人便把生死置于脑后,专心致志地研究起《尚书》来。黄霸学而不厌,刻苦钻研,终于把深奥难懂的《尚书》吃透了。夏侯胜在教学中温故知新,又悟出许多新见解。三年以后,因事态变化,他们都被释放出狱。此时,两人的学问都比从前大有长进了。
生活中的历程如水上行舟: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巨澜;有时顺流而下,一泻千里;有时狂澜如山,迂回曲折。而“乐之”是以热爱真理、热爱生活为前提的,它能使人更加热烈地拥抱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一个有着“乐之”精神的人,他的生活道路再曲折,再坎坷,也不会被生活的逆境所征服,相反,他能以自己热烈的情感去积极地生活,成为生活中真正的主人。
历史上,许多科学大师、文坛巨擘、实业巨子和在各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人才,都是从“乐之”的兴趣和爱好起步的。可以说,这差不多是所有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乐之”的动力是一个人最自觉和最持久的动力,有了这种浓烈的“乐之”兴趣,不用任何人推波助澜,他能自动自发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精力,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创造中。“乐之”有时比理想、抱负更容易焕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忱,更容易凝聚人的意志、毅力。它具有化苦为乐的奇功。它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潜能,是创造的激发器,是一个人上进持久的动力。
浓烈的“乐之”兴趣,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能引导人向知识的纵深领域进军,能使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奋斗者推向事业的彼岸。科学家杨振宁曾对上海一家杂志采访他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在介绍我的生平时有一个小标题叫作‘终日计算,沉思苦想’。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同意,尤其不同意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我做物理学的研究没有‘苦’的概念,我觉得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外人觉得一个人研究物理很苦,那就大错特错了。”
杨振宁教授的话就是我们现实中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最好诠释。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既要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同时又要从中确定一个中心兴趣并坚持发展下去,使其达到“乐之”的境界,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不断产生新的成绩。人自“知之—好知—乐之”,从而走向成功,“知之—好之—乐之”也是人成长成材的一条不变法则,这条法则能指引人尽快向成功迈进。
二、为什么长江学者叫长江学者而不是黄河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而长江实业集团是李嘉诚旗下企业,因此就叫长江学者。
三、社会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区别?
社会旅游资源,一般是指社会人员形成的一种地方特色,而人文旅游资源一般偏向历史,风俗文化。
四、学者近义词?
博士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历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注:博士后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五、神农学者与芙蓉学者区别?
神农学者是湖南农业大学以培养人才为主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芙蓉学是湖南省青年人才。
六、中原学者,黄河学者是什么称号?
2004年3月11日,河南大学首次面向国内外招聘“黄河学者”,正式启动这个新的人才引进计划。
首批“黄河学者”岗位共设立10个,每位“黄河学者”除享受正常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外,校方还为每人每年提供岗位津贴10万元和相当数额的教学科研启动经费。河大希望通过设立“黄河学者”岗位,加快学校的学科(实验室)、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增加学校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数量。
而“中原学者”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加强“中原学者”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中原学者”的管理工作,根据河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中原学者”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最多评出5~7人。评审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七、旅游资源包括?
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景观、自然人文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是以自然本身的美吸引游客的资源。著名的腾冲火山群、黄河壶口瀑布、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分别对应着自然资源中的地质景观、景观组合、生物景观。
2.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是指人类文化遗存在环境景观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旅游资源。比如耶路撒冷是宗教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遗迹,最后一个也是人文旅游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特别常见,即风俗旅游资源,体现在各个地方;
3.自然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是指在景观区内,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辅相成,即合二为一。这种资源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人文特色,比如中国的泰山、黄山。
八、河南旅游资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一。文明的曙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河南升起,“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和“龙山文化”震撼古今。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位于河南境内。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东京汴梁、七朝古都不知曾经云集过多少英雄豪杰、达官显贵。轩辕黄帝故里的风貌,问鼎中原、逐鹿中州的传说,赫赫有名的少林武功,嵩阳书院的宋明理学,《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繁华浮世,无一不使这块土地神秘而富于传奇色彩。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安阳殷墟、轩辕黄帝故里,无数人文景点记载了中原大地辉煌的历史。
河南的自然风光依然迷人,黄河流经河南,形成了碧波荡漾的三门峡水库和波澜壮阔的郑州黄河游览区,更有河床高出地面14米的开封“悬河”奇观,避暑胜地鸡公山,盛开的洛阳牡丹,愚公未曾移走的王屋山,穿越太行的红旗..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处于我国第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郑州可以上潮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
中国南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纵贯全境,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国自驾旅游活动中的绝对重要的枢纽地位。河南省人文地理丰富,历史古迹与遗址众多,是寻古搜文自驾旅行的上选之省。省会郑州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历史人文的特殊性使河南省具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南省内游的最大特点是古迹遗址众多,是人文旅游的大省,为避免过于厚重的文史使人沉重,本书将文物古迹结合河南自然地理景色推荐五条线路。短线有:向北去太行山,向西去王屋山,向北可去云台山。长线有:向西去华山,向西南可去信阳。另外还有很多短线路可以选择如嵩山少林、洛阳白云山等。
河南省可利用高速把相邻的六个省作为自驾线路的互补,北向山西太行山大峡谷,西去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甘肃、青海等地,东至山东胶东半岛海滨,南行湖北武当山、长江三峡,东南向安徽千岛湖等,可以有很多的自驾线路进行选择。河南除西、北、南部分地区是山地外,基本有-半是平原地区,公路和高速公路发达,路况好。河南气候平和,自驾难度较小,但部分线路是在山区自驾,还是需要注意安全。
九、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无论是师从于人或增见于书,或来源于自然的感悟,都有其或形上或形下的老师)。
此话出自韩愈的《师说》,文中说到了: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人靠老师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始终无法解决。不管年龄的大小、地位的贵贱,只要他们懂得的知识和真理比我多,那就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们自然就是我的老师。
十、中国旅游资源最多的旅游资源区是?
获得超过50%的人支持的第1个旅游大省是四川,四川地处西南,是我国面积第5大的省份,而且地形也是比较多变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光是一个川西就足以让很多省份望尘莫及,人文方面也有杜甫草堂这样的好地方。
第2个比较受大家认可的是云南,云南旅游的热度持续了不下二十年,很多人出省旅游的第一站就是云南,苍山洱海,丽江古城,腾冲的桥,西双版纳的风情,都是云南的精彩之处。
第3是贵州,贵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少数民族很多,这么多民族必然也带来了很多的特色,西江千户苗寨的蜡染,布依族的八大碗,凯里都匀的酸汤鱼,还有黄果树瀑布的壮观,让贵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省。
第4是陕西,陕西比较出色的是人文游,毕竟古代很多朝代的都城都在陕西,所以陕西现在有很多的文物遗迹,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不会避开陕西,这也是陕西入选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省份的理由。
第5个是甘肃,虽然大家不常会认为甘肃的旅游特别丰富,但那是因为甘肃这两个字名气没那么大,一说它的景点,莫高窟,月牙泉,胡杨林,哪一个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而且美国《美国地理》还曾经把甘肃评为全球十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