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家长和教师,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他们一定要弄清楚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其一,每名学生的教育基础不尽相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正视不足、迎头赶上是正确的选择。然而,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而选择随波逐流或自我放弃,这需要及时纠正。
其二,与中学相比,大学课程的难度大幅提高、内容更抽象、知识体系更系统,需要大学生快速切换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不同学习方式。大学生需要更勤于和善于思考,提高信息获取与分析总结能力。
其三,中学学习讲究“严格”和“监督”,而大学学习为学生赋予了更多“自由”。图书馆、自习室和一些高校开设的咖啡厅等成了大学独有的靓丽风景。
这种“自由”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大学生课上玩手机、课下泡寝室,耽误了许多学习时间。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即将出生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很多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感。
再加上看到许多报道的名牌大学的学生连找工作都有问题。
他们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怕最后不能为自己和父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会有很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里负担。
三、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交际困难造成⼼理压⼒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不声不响,互联⽹上述说衷肠。”这句顺⼝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部分⼤学⽣的交际现状。现代⼤学⽣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活,不知道如何与⼈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闭倾向,不愿与⼈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导致⼤学⽣交际困难有以下⼏个原则:⽬前⼤学⽣多为独⽣⼦⼥,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些负⾯效果,如任性⾃私、为所欲为;由于从⼩缺乏集体环境⽽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上⼤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活及为⼈处世的能⼒。
2、对⽹络产⽣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学⽣⼀⽅⾯因交际困难⽽在⽹络的虚拟世界⾥寻找⼼理满⾜,另⼀⽅⾯也被⽹络本⾝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对⽹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染上了⽹瘾,每天花⼤量时间泡在⽹上,沉湎于虚拟世界,⾃我封闭,与现实⽣活产⽣隔阂,不愿与⼈⾯对⾯交往。
3、⾓⾊转换与适应障碍
⼤学新⽣都有⼀个⾓⾊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学的⼤学⽣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问题,⼼理学上将这⼀时期称之为“⼤学新⽣⼼理失衡期”。导致新⽣⼼理失衡的原因⾸先是现实中的⼤学与他们⼼⽬中⼤学不统⼀,由此产⽣⼼理落差;其次是新⽣对新的环境、新的⼈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困惑⽽造成⼼理失调;另外,新⽣作为⼤学中普通的⼀员,与其以前在中学⾥作为佼佼者的感觉⼤不⼀样,这也是导致⼼理问题的诱因之⼀。
4、学习与⽣活的压⼒
⼤学⽣的学习压⼒相当⼀部分来⾃于所学专业⾮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等等。精神长期处于⾼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学⽣出现强迫、焦虑甚⾄是精神分裂等⼼理疾病。⽣活的压⼒主要在于学⽣不善于独⽴⽣活和为⼈处世,还有⽣活贫困所造成的⼼理压⼒。
⼤学⽣的⼼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1、⾃卑⼼理:⾃卑的⼈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交往,认为⾃⼰处处不如别⼈,总觉得别⼈瞧不起⾃⼰。
2、孤独⼼理: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不合群的悲哀,从⽽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活。
3、嫉妒⼼理:嫉妒者对他⼈的长处、成绩⼼怀不满,但却没有竞争的勇⽓,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不合法的⾏动飞他⼈造成危害。
4、报复⼼理:报复是在⼈际交往中,以攻击⽅式发泄那些曾给⾃⼰带来挫折的⼈的⼀种不满的、怨恨的⽅式。
5、交往困惑:有⼀些学⽣在不良⼼理因素的作⽤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于不敢、不愿、甚⾄不能和异性交往。
解决对策
(⼀)⾃⾝⽅⾯
⾯对就业压⼒,⼤学⽣应主动提⾼⾃⾝的素质和能⼒。当代⼤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拓宽眼界,增长见闻,加强科研探索能⼒培养,提⾼专业技术⽔平,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能⼒的培养,并树⽴正确的⼈⽣观、价值观。⼤学⽣在校期间,不仅应努⼒汲取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与朋友探讨研究,积累社会经验。
这样可以令⼤学⽣在毕业后拥有较为全⾯的职业能⼒,在就业市场中具有⾜够的竞争⼒。同时,⼤学⽣也要把握机会提⾼⾃⼰的竞争能⼒,要敢于竞争,不怕失败,遇到挫折不幸要学会⾃⼰调解⼼态,不要⾃卑⾃怨,懂得从失败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进⽽找到理想的⼯作。
(⼆)学校⽅⾯
第 6 页
⾸先,⾼校需适当调整学科设置。学校中与市场产业不相适宜的学科专业,学校要进⾏改变,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安排与之相适宜的专业学科。市场需要⼈才,⽽且需要的是与岗位相对应的⼈才。因此,⾼校应当改变不合理的专业课程,增加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做到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构建⼀个由学科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全新的课程体系。坚持横向结合,实现功能互补,纳⼊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合格⼈才,避免就业与专业不对⼝。
其次,⾼校应适量增加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让⼤学⽣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习充分意识到实践能⼒培养的重要性,也相应地体会了社会就业与社会职业的实际情况。从⽽,在⽇
第 7 页
后的学习⽣活中,更加有⽅向、有⽬的地学习知识。针对⼤学⽣⼼理问题,学校有必要建⽴⼀些⼼理咨询机构。要根据学⽣实际的思想动态,在教学和管理中结合学⽣的⼼理状况,因⼈因事地分析,做好就业⼼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学⽣利益为最终教育⽬标,帮助⾼校⼤学⽣切实解决问题,满⾜学⽣个性发展的需求,不断解决他们的⼼理困惑,让⼤学⽣在受挫时能够起到修复作⽤,促进学⽣全⾯发展,全⾯成长,开创⾼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三)家庭⽅⾯
作为⼤学⽣的家长,应了解并学会尊重⼦⼥的想法。⼤学⽣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思维,会对他所
第 8 页
⾯临的事务有⾃⼰的判断能⼒和评判法则。家长可以委婉地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但切不可⽣硬地⼲预其中。⽗母应尽量为⼦⼥营造⼀个宽容、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学⽣可以以⼀种昂扬向上、不畏艰难的⼼态去⾯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门槛。
(四)社会⽅⾯
政府对于⼤学⽣就业要加强扶持和关注,企业也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作岗位。⾯对愈发加剧的竞争压⼒,政府应当本着“以⼈为本”的原则,对⼤学⽣就业困境进⾏深⼊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出台有效的就业政策,引导⾼校毕业⽣就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学⽣就业问题,在政府引导以及企业的帮助下,促进⼤学⽣就业。
第 9 页
⼤学⽣在⼈⽣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要坚持以学⽣为本,切实帮助⼤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形势严峻的就业时,引导学⽣树⽴正确的择业观,克服⼼理障碍,⾛出不良情绪的阴影,不断满⾜学⽣发展的多⽅⾯需求,促进学⽣全⾯成长成才,并最终找到适合⾃⼰的⼯作岗位。对整个社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学⽣⼼理问题类型
1 学习引发的⼼理问题
能够考进⼤学的同学在中学时期往往是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者,然⽽进了⼤学校园,才发现⼈才济济,成绩优异、⼝才甚好、多才多艺,置⾝其中,发觉⾃⼰丝毫也不出⾊,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妄⾃菲薄,灰⼼丧⽓,⽆形中在⼼理上产⽣⼀种失落感、⾃卑感。⽽且⼤学的学习和⾼中的学
第 10 页
习完全不⼀样,学习的任务、内容、⽅法发⽣了变化,中学时有⽼师天天辅导,⼤学⾥对学⽣的⾃学能⼒、独⽴思考能⼒有较⾼的要求,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学⽣尤其是新⽣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状况,不会安排好⾃由的⼤学时间,对学习的适应产⽣障碍,⼀旦考试不理想,就会表现出后悔、忧郁、焦虑等情况,从⽽引发⼼理问题。
2 ⼈际交往引发的⼼理问题
进⼊⼤学后,来⾃全国各地的学⽣汇集成⼀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的⽣活习惯、性格、兴趣等⽅⾯的不同,加上⾼校社团活动很多,对⼈际交往能⼒的要求较纯学习的⾼中要⾼,这样往往使⼀部分学⽣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际关系,容易造成⼈际关系失调,会让他们产⽣困扰,从⽽引起孤独、烦恼、害怕、⾃卑等不
第 11 页
良情绪,严重的会在⾏为上表现出⾃我封闭、逃避现实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活。据笔者调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很多学⽣都买了电脑,⼜由于⽹络的⽅便,⾜不出寝室就能上⽹,加上⽹上娱乐休闲项⽬众多,很多学⽣⼤部分时间都耗在⽹上,寝室⾥经常听到敲击键盘的声⾳,⽽互相⾯对⾯交流的场⾯不多见了。还有⼿机及⽹络的更新换代,“低头族”越来越多,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指尖。“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不声不响,互联⽹上诉说衷肠。”这句顺⼝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部分⼤学⽣的交际现状,宁愿在⽹上与陌⽣⼈说⼼⾥话,也不愿意与周围同学交流和沟通。所以说⼈际关系在⼤学⽣的⽣活中成为影响他们⼼理健康的⼀个重要因素。
3 情感引发的⼼理问题
⼤学⽣谈恋爱已不是⾼校⾥的'新鲜话题了,从⼊
第 12 页
校开始,⼤学⽣成双成对的不在少数,暂且不谈论他们谈恋爱的初衷。⽽由于年轻,⼤部分⼤学⽣的爱情价值观和⼼理发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对待感情,往往凭着⾃⼰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准备,难以承受。⽽由于失恋引发的⼼理问题就更多了,失恋后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法⾃拔,荒废了学业,个⼈萎靡不振,容易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理问题。
4 就业引发的⼼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连年扩招,⼤学⽣毕业⼈数也随之增多,加之⼤多数企事业单位结构调整,给⼤学⽣就业带来很⼤的困难。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些就业受挫的毕业⽣灰⼼丧⽓,结果引发焦虑、怨恨、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从⽽导致⼼理失调。这种情绪也会让⼤⼀新⽣受到影响,提前让他们
第 13 页
产⽣就业恐惧感,出现学⽆前途的想法。加上在校期间,⼀些学⽣的专业、兴趣、就业⽬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容易让他们产⽣⽭盾的⼼理。
5、神经症问题
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理问题,需要进⾏专业的⼼理咨询或⼼理治疗。⽽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多能恢复⼼理的平衡和适应。
6、恋爱与性⼼理问题
⼤学⽣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般包括:单
第 14 页
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理等,⽽性⼼理问题常见的有:由婚前性⾏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如何⾯对⾃⾝的“⼼理问题”
1、坦然⾯对
⼼理健康也跟⾝体健康⼀样,在⼈的⼀⽣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因⽽不必⼤惊⼩怪、怨天忧⼈。
2、不要急于“诊断”
⼼理问题本⾝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从⼀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座”,认定⾃⼰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
第 15 页
当然是必要的,但⼤学⽣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吓⾃⼰。
3、转移注意
⼼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盯着⾃⼰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我,⽽应把注意⼒转移到学习、⽣活、⼯作的⽅⽅⾯⾯。有⾃⼰感兴趣的事情并全⼒投⼊是很有利于⼼理健康的。
4、调整⽣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习惯了的⽣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整个的精神⾯貌带来焕然⼀新的感受。所谓的⼼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理咨询
第 16 页
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理卫⽣机构的帮助。
⼤学⽣⼼理问题原因
⼤学阶段是⼀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学⽣的经济求助⼀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些⼤学⽣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北京⾼校学⽣⼼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项调查显⽰,北京市有16。5%的⼤学⽣存在中度以上的⼼理卫⽣问题,其中⼥⽣的⼼理健康差于男⽣,低年级学⽣差于⾼年级学⽣,农村学⽣差于城市学⽣,来⾃边远⼭区的学⽣存在⼼理问题的⽐例最⾼,为19%。
⼤学⽣的⼼理困惑从何⽽来?概括来说就是⼀“⾼”⼀“低”:⾼,⼤学⽣是个承载社会、家长⾼期望值的群体,⾃我成才欲望⾮常强烈;低,其
第 17 页
⼼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盾造成了⼤学⽣的⼼理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考虑。
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法和教养⽅式。长期以来,在⾼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的过程中往往采⽤应试教育的⽅法,只重视智⼒教育,⽽没有将培养学⽣⼼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健康⼈
四、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分析?
想要的和现实不匹配,欲望越来越大,面对着以后的毕业以后的工作,以后的人上人各个对比都有,缺钱缺盐,各种缺,又幻想自己,总之一句话来总结,想要的和实力匹配不上,
五、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分析?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不想自己被别人看不起,都喜欢好的东西。而且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诱惑太多,而且大学生内心还不坚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爱攀比,被物质迷惑了双眼。所以,要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金钱观。不要攀比。
六、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
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也写道:“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的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
2.学习目的不明。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时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面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虽然也感到危机重重,但真正想多学一点时,却提不起精神来。
3.学习成绩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校园内出现的基础课、专业课门前冷落,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等却门庭若市的现象,以及学生“考证热”都与学习功利化有关。
二、情绪问题
1.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考试、恋爱、经济和择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2.抑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缺乏精神,兴趣降低,不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故意回避熟人,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他们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焦虑和抑郁以外,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还有嫉妒
七、学业水平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
我个人认为学业水平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是:要想改善小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现象,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积极配合,形成合力,进行正面引导和监督,让小学生能勇敢正视自己的学业不良的问题,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积极改正,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八、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有人际关系失调问题,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和学习环境,关于理想和目标落空而产生的失落心理,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九、学业发展未完成原因分析?
目标不明确
查士德斐尔爵士说过:“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诚然,能考上大学的必然是人群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的甚至是佼佼者。本来,大学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本领的地方,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却因为在大学管束较少,相对自由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失去了志向和目标的他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是筛选出来的“天才”也泯然众人矣。本应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却日益消沉,浑浑噩噩度日,实在令人扼腕惋惜。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失去了方向,难以对大学中的学习生活进行设计和安排。加之大学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没有在这个阶段得到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能力锻炼,就很有可能使他们踏入社会后举步维艰。
意志力不坚定
大学可能是很多同学第一次体会到不被家长和老师管束,于是经历高中巨大压力之后,踏入大学校园,意志薄弱的一部分同学就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外面更是诱惑不少,不少同学由于抵挡不住诱惑,沉迷游戏、逃课、挂科,或者因犯大过被学校开除。
另一方面,意志力薄弱的同学还经不住挫折。大学筛选了一部分人,留下了相对优秀的人,有能力者向来不少,不少同学无法面对这样的落差。
大学他们面对的失败也逐渐增多,比赛的落败,竞争落选,告白被拒等等,一点点小失败小挫折就很有可能使他们一蹶不振。更糟糕的是,他们不能直面失败,一旦被失败击倒就难以走出抑郁、愤懑等等消极情绪。
更有甚者开始走入自暴自弃的极端,明明学业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不但不反省悔悟,反而自我放弃。这些自我放弃的同学即使是老师和家长往往也难以帮助到他们。重建自信心是一个漫长需要耐心的工作,比起治愈,更重要的是避免发生这样的后果。
规则意识淡薄
大学课程相对宽松,课程难度也不大,大学老师也不像中学时期时刻督促学生学习,三令五申校规校纪。于是有一部分同学无视纪律,自由散漫。迟到、旷课等等恶习屡教不改,大二就已经收到学业预警。
一些同学因为担忧学分绩点不够毕不了业,就误入歧途,考试作弊或者找人代考,但是这种行为一经发现轻者警告处分,重者劝退处理。
大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规则意识的淡薄。规则是最低的底线,一旦缺失规则意识就容易走入犯罪的道路。今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比率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学业失败”的大
十、利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
一、概述 在几年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80后仅仅代表一群不成熟的青少年,而如今,以及集体“奔三”的80后已经长大了,他们逐渐在各个领域成为主流力量,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深受营销与企业界的格外重视。 80后一代具有独立个性、有思想、追求酷、彰显个人本色,这一切与目前的主流营销观念——体验营销与象征性营销思想十分吻合。因此,当我们面对这群从一度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80后的时候,在广告策略的制定上也要抓住其性格特点和消费特点。但也出现了很多企业针对80后运用与表现广告不当的案例,比如眼光短浅,定位盲目,滥用明星等等,这就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看法。 二、关于80后 1、80后定义 从字面定义上来说,80后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很显然,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不是字面意义解释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 2、80后性格特点 80后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改革开放也赋予了80后鲜明的性格特点: (1)包容性强。改革开放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向世界开放,开放的结果必然是互相流动,这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社会习俗甚至饮食习惯流进中国来,而中国人开始走出去,去留学、考察、观光、做贸易。先是表面的流动,然后逐渐进入更深的层次,从知识方面、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开始流动。 (2)以自我为中心。因为8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被认为是自私的个性,不太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对他们的过分容忍养成了他们的霸王个性。 (3)理性和感性的平衡。80后的一代人,最大的缺点可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之间的相容性不够。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敢于坦率直言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为了使彼此之间避免伤害,他们一定会寻找一种新的透明的社会分配机制和交往机制,达到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状态。 (4)崇尚创新,勇于挑战。80后是喜欢问为什么并怀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们在寻找这些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如果发现不了合理性,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理性来重建秩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对80后产生恐惧的人,很多是有着固定的权威,不太愿意使既定秩序改变的人。 3、生活状态 80后是一直亲眼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因此他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这一时期的80后来说,主要可以归结如下: (1)职业不稳定。“跳槽”对于80后是个高频词汇,由于刚刚踏入社会不久,80后的年轻人都希望将来有好的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稳定,这与80后一代乐于接受挑战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2)收入相对微薄但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工作经验缺乏,资历尚浅,总体来说80后的收入仍显单薄,但是80后对生活的品位起点却很高,注重生活品质,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入不敷出”,出现了“月光族”“啃老族”等新兴群体。 (3)对父母的依赖。这种依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管是学生还是走进了社会,80后都还未在身心上达到成熟,面对买房、买车、结婚等重大开支,80后大多数仍无法实现独立。 三、80后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称为消费者行为。 “80后”一代虽然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如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引导企业作出正确及时的营销和广告策略调整。总体来说,80后在消费行为习惯上形成了这个群体独有的特点: 1、天生逆反,寻求独立: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2、喜欢新鲜,追求刺激:80后一代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3、注重个性,追逐时尚:这一代的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时期,生活水平较上一辈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打破了“计划”时不变的“蓝色”、“绿色”,不满足于标准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认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个性化,风格化的价值观念,于是需求变得多样化,消费变得复杂化,一切都因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费欲望。“我”产品只属于“我”,他们带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选择价值,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和消费追求。而整个的消费过程也带有了极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商家的一个细分市场。 4、感性冲动,超前消费:新一代的青年,由于从小处于家庭的核心,在成长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我的选择我喜欢”。而这种选择同时又大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因素影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响的弹性很大,尤其当感官受到广告传媒、促销人员、价格折扣、外部环境、群体消费趋向等等各种因素,或其综合作用影响时,其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超前消费被大学生们广泛认可。 四、针对80后消费行为特征的广告策略研究 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M.R.所罗门认为(2005):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所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所以今天的营销界普遍认为: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必须比竞争对手先想到消费者心里去。 1、80后消费行为特征对广告定位和创意策略的影响:由于80后一代喜欢多变、刺激、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商品的忠诚度一般不高。广告策划特别是广告创意一定要注意新颖独到,广告宣传要做到有时代感和渲染力强。他们对新品牌很快会厌倦而转向其他品牌,所以要不断地变换产品包装和广告形式,以保持品牌的活力。广告中设置他们喜欢的传播议题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满足。将广告产品与流行音乐、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联系就是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有效方式。尽管“80后”的品牌信仰比较薄弱,但这个群体对于偶像的痴迷程度,却足以让人吃惊。而品牌也由此找到一条聚拢“80后”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利用80后群体认同的个性偶像的影响强力拉动。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和寻常的品牌寻找代言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们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要寻找一个能拥有大量“80后”Fans的偶像并不是那么容易。偶像中其实也存在泡沫,大部分都是“形似神不似”,根本不受“80后”的拥戴。 80后一代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因此,在广告与品牌沟通中,传播与沟通的重点是体验产品与品牌价值,具体包括显示身份或阶层的象征、美的感受、时尚与先锋、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 80后的消费主张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这群消费者对“个性”张扬的追求特点。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80后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促使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 2、80后消费行为特征对媒介策略的影响:当百事可乐标注自己是“新一代的选择”时,可口可乐发现网络游戏已成为不少“80后”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一发现,可口可乐以先行者的姿态,联手暴雪娱乐与第九城市的《魔兽世界》,对80后的营销攻势。之后,不仅在上海举办近万名年轻人参加的嘉年华派对“要爽由自己,冰火暴风城”,还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市场推广活动,活动区域涉及全国50个城市,一系列的营销变脸,让可口可乐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在可口可乐大获成功的同时,百事可乐立马联手上海盛大的《传奇》,强化“最年轻的”饮料定位。借助网络力量,世界两大品牌,在80后的市场抢夺战中愈打愈烈。长期以来广告媒介的投放一直都是为广告主与广告公司的意志所左右,很少考虑受众的接受媒介的方式。一半以上的广告费打了水漂也是经常的事。针对上述80后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在广告媒介选择策略上,广告人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是颠覆性的。 首先,传统意义的四大媒体都要加以重新认识。有调查表明,20岁以下的新新人类基本上不看报纸,看也就是浏览一下,所以上面的各类广告基本上对他们没有多大用处。电视广告则要与他们所关注的节目相配合,如2005年轰动全国的“超女”大赛中,电视产品广告大大影响了这批孩子。杂志广告则更要注意选择能对他们产生冲击力的时尚人物或正在热捧的体育或影视明星,同时还要印制精良。还要有一些公关活动,不断地维系着与他们的沟通联系。 其次,网络媒体是他们喜欢的形式之一。如今广告商们开始注重网络广告,但目前的网络广告可以说都不是针对他们的,这一点只要看一下各大网站就一目了然了。我觉得应该向网络游戏学习,针对80后做广告一定要有诱惑与激动的力量,要有越打越有精神,这样的广告才能深入人心而不是让人心烦。 第三,要努力开发新媒体。80后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日益减少,如果能很好地利用移动电话,交通移动电视等新兴的广告媒体,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就可以更成功地实现广告目标受众的到达率,提升广告的记忆度,甚至为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 3、几点针对80后广告策略设计的意见: (1)创意开路,避免盲目。追求新鲜和变化是80后的主要特质,而要吸引求新求变的“80后”的眼球,没有创意怎么行!同时,对于这群坦然接受“草根英雄”的年轻人来说,切实地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即便没有明星,他们也照样捧场;否则,再大牌的明星,他们也不会买单。李宁篮球鞋TOPGUN系列推出两款新鞋,命名为飞翼、鹰爪。为配合产品策略,李宁特别制作了电视广告《青蛙篇》:伴随着轻松的口哨和RAP饶舌音乐,一只校园里的青蛙出场了。 它站在梯形教室的桌子上拼命举手,老师却让它旁边的帅哥回答问题;接着,它堵在心仪女孩必经的道路上,努力招手希望引起注目,得到的却还是失望;最后它跳进了一只白色的时尚篮球鞋,突然,青蛙变成了勇猛的男生,在球场上所向披靡,女孩拍手欢呼;最后,荧屏上的焦点定格在炫目的篮球鞋上,一句广告语闪出:“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这则轻松幽默的“青蛙篇”刚一播出,就在校园目标受众群引来一片叫好。 (2)迎合需求,彰显个性。80后崇尚个性化、风格化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营销和广告策略要灵活多变,敏锐捕捉目标受众的需求变化,如2002年韩国推出三星彩屏手机就不是针对成功人士,而是紧紧抓住新新人类消费感性化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市场监测表明:不仅产品卖得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广告使品牌(三星)与这一消费群体的关系得到更深层的发展。 有关研究还表明:这一群体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他们可以影响更多与之有联系的人。三星产品的成功表明:成功广告策划并不仅仅是财力与物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对消费者的认识与把握。 (3)加强互动,体验营销。经济社会的青年们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独立意识渐强,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再像以往具有过多的盲目性,而是更趋于冷静、理性,更重视产品所带来的各方面的附加效应,以此进行比较、鉴别、挑选,尤其重视产品消费体验中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情感上最大的满足,并获得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感觉。于是,各种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的或是其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能够体验到期望感觉的消费模式受到推崇和热衷。 五、结束语 总之,针对80后一代的广告营销策略的关键点就是要超越常规,营销人一定要学会超越原有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思维定势,要根据80后一代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对传统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中不少观点加以修正。使广告宣传的品牌策略与他们产生概念对接。由于80后一代是非理性、非秩序的感性群体,企业要做80后的营销,从品牌意义的表征、产品本身的结构都要有针对性。针对80后一代特征,广告语上,要更加大众化语言,广告图形上要更酷、更炫,以迎合80后一代所出现的反叛精神。在品牌传播上,针对80后的“网络生存”,注重网络、新媒体的互动传播,包括音乐下载和QQ等即时通讯。因此针对80后一代的最佳攻略,不在于推广费用之多,而在于创意之巧,能低成本的让80后与明星互动以及80后们自身互动参与,形成自我传播。这些都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