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1 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全英语的教学
教学手段对于教学的效果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想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就要始终坚持全英语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在会读会写的前提下,还会说、会听.所以说全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当中占据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而在课文进行整体教学之后,再进行分段教学,在分段教学当中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尽量的采用句型转换、单复句互换等方法尽量的做到全英语教学,整个课堂都用英语进行教学,用英语来分析和讲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渐渐的熟悉了新的语法知识以及听英语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这一方法还只是一个方面,要向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借助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可以借助自身的肢体语言,借助实物挂图等等教学教具,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使英语课堂全英语教学的进行.
2 整合教学的内容,显现教学重点
课文整体教学是建立在传统的分块教学基础上的,整体教学是指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当中来,然后在引导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当中,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英语单元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单元最难的部分,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及时的掌握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将课文的中心做一个高度的概括,适当的简化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容易的掌握全文的含义,促进学生能够自觉的去进行阅读,要让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专心的听教师的讲解,而我们的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也要适当的使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汇,这样方便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教师自身的手势、表情等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听说环境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的主要方法就是问答式的教学手段,这一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中的相关问题作为核心教学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尽量的避免出现满堂讲解的情况,不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学生对于接收到的知识并没有一个完全详细的了解,想要向教师提问,但是教师只顾着讲解,最终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我们的教师一旦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出现,另外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尽量的使用之前学习过的语法,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很容易,而且还能够将学生听英语、说英语以及读英语的训练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学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自己设立相应的语言环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解决 体理解课文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方面的机会.此外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提问的技巧,只有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能够思维清晰,有条理.
4 通过巩固复习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是学生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之后没有很好的进行复习,那么新旧知识就不能做到很好的对比,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学生的所学的知识,给学生一个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所以说我们的英语教师在教完一个新的课程的时候都要进行复习,以此来组织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而对于复述来说,又是一种相对全新的创造性的综合思维训练的方式,复述能够有效的将理解、分析相互统一起来,这种方式可以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说复述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一般情况下,复述的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比如说提纲式复述,这一复述形式主要是我们的英语教师将课文当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边,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信息来口述文章的大致含义,这种形式目前广泛的应用在各大学校的英语教学当中,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再就是表演式复述,这种复述形式是让学生扮演教学文章中的某一个角色,借助相应的动作语言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二、如何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
有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1、重视孩子表达的能力
常常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然后可以让孩子告诉你,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这样对于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在交流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有卡壳的时候,这时候也不要着急,可以顺着孩子的意思适当点播一下,但又不应全盘替孩子说出来,一定要培养他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
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比较弱的,如果做某件事失败了,很可能会动摇他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比如他们想帮大人扫地,但是没扫干净,这时候周围人的善意的笑话很可能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没用,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在类似的事情上,要多注意,一定要给孩子信心,比如穿衣服、叠裤子等等,虽然他们不一定做的好,但是只要是能有足于提高他们做事信心的,就要给予肯定,不要嘲笑一个小孩子的天真。
3、教孩子如何去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先问孩子说:你认为怎么解决。你可以先思考一下,你可以想想办法,最后再帮孩子解决。这样就可以鼓励孩子做独立思考,又不至于让他觉得无依靠。
4、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孩子把他所能想到的主意都讲出来,无论他的想法多么愚蠢、荒诞,都不要取笑他。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主意,也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主意。
5、对孩子要多些耐心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6、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
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打击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
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经常能解出难题,那他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在讲课的时候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知识点,难点注意讲透了,把孩子的思路引到正轨上,多种类型题要讲到,讲细,孩子再遇到不同类型的难题,心里不慌,心里有底!
四、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五、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水平
五、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六、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研究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数学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一直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形数结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每个小学生至关重要的事情,也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将学生们引入一段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动力,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了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掉,你们谁能帮老师一把?”低年级的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问题,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
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
至少只有经过学生不断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情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寓学于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授《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乒乓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着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不能,1号到6号都可能摸到。
生2: 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的机会肯定给6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1:多放几个6号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一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球,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么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边玩边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教师与生同乐,引导学生乐中学习,何乐而不为?
三、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况能力
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况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活。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进行操作。若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况能力。其次,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这样一些数字:“1、3、5、7,”让孩子概括出这些数字的规律,后一位比前一位多,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字(9)。最后培养孩子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孩子给家长看这样一组图形(←,↑,→,↓,)让孩子寻求其变化规则,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度角,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总之,通过“文字数学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对数学材料进行概况的敏感性。
四、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工作。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也更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喜同悲,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得理解、支持、帮助、鼓励的同时和教师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欢乐。
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科学,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教师首先应该有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七、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要想快速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应该具备一下几点要求:
一,要多看。多看多观察,要把生活中身边的点点滴滴都要仔细体会,细心观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然后记在脑海里。当需要时就会直接能拿出来用。
二,要多想。一定要善于多动脑,多用心,要深入的分析你所要表现的参照物,比如质感,结构,光感等等。
三,要敢画。学习美术最重要的一关是必须要克服的,那么就是“大胆”,不要畏惧,不怕画面脏,宁脏勿净,脏没有关系,这是初学者都要经历的过程,前期初学者要疯狂的画,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要画错就修改,用橡皮擦,要在错的基础上继续画,用线条修正过来,当自己的胆量锻炼出来后再收心,在精画,这样做是为了锻炼在绘画时有取有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表现的地方就可以忽略或者虚化。
四,要多临摹。临摹是为了学习更多其他优秀作品的绘画技巧和绘画风格。当把许多风格的画法都学会了的时候,在自己创作时就会很好运用这些风格和技法,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最后就成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一个好的画师是需要有自己的绘画风格的。
这些就是我对于快速教授学生绘画的个人心得,仅供参考,谢谢。
八、如何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的一角里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羽毛球和一枝钢笔一共多少元?一本书比一个练习本多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三个羽毛球和三个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等等。这些问题有学过的加法的问题,我就及时解决,复习了旧知识,而也有新知识,可尽管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提出来的,他们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他们动起来,组成了一幅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我们也来做一幅吧”。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次,交给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国内外历来的数学课程都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经典,也正说明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1、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如: “红花有10朵,白花比红花多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解答这道问题的过程中,“10”用了两次,可是有的学生竟错误地把算式列成 10+6=16(朵),结果是一共有16朵花。怎样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可以把题拆开,把拆题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有机结合,先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的机会进行训练。
2、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讨论汇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在做应用题“饲养小组养 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在线段图中,白兔的只数怎么表示?这一问题是解决本题的难点,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条线段怎样画,才能使白兔比黑兔多6只?”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得出了结论。这种抽象的问题通过讨论,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升华,发挥了学生间优势互补作用,提高了参与的效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辨别异同中解决问题。
在低年级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设计了复习题:饲养小组养了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了多少只?例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把第二个条件改为:“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多少只兔?”理解新知后,教师有计划地在黑板上出示这三道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比较这三题解答方法的异同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重点。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九、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很多学校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成效。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请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合作环节
数学课可不能一整节课都闹哄哄的,数学这一门学科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要搞合作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环节设计,切莫整堂课都让学生搞合作。比如,某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有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智慧的火花。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
一般合作小组成员为4~8人,这些人里边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中等的,有成绩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在讨论问题,差的学生在发呆没事做。不是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其实效果并不大。那么教师应该要对合作学习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包括:人员的配备要均匀;合作的问题要合理,至少能让差生参与进来;对合作学习有一个综合评价,预防有学生不参与。
第三、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每一个合作小组都应该有一个组长,组长要负责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应该明确小组长的职责范围,对小组长要先进行一个培训。合作学习一般有两种职能:一是可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二是可以优生带差生,兵教兵,共同进步。把小组长培养好了,就相当于多了很多小老师做帮手。
我是许多分老师,欢迎大家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十、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源泉。笔者根据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经验认为古诗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及掌握学习方法策略上的会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呢,笔者将其概括为”放——引——探——扩“四个字。
1/3页
一、 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所谓”放“即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古诗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弄清作者生平简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一首散曲。此曲借咏喇叭讽刺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揭露了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流露出作者愤激之情。但是由于古今生活环境的变迁,很难使学生感受到百姓被迫害得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有的学生翻阅史书,有的问别人,还有的在网上搜索„„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引——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古诗教学中教师的”引“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即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又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 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此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暮江吟》,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但是有一名学生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将”铺“改为”照“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铺“与 ”照、射、映“等几个词比较,对照想象,体会哪个词最能传情达意,学生通过讨论,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注释等方式体会出”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整首诗从字词到诗意完全是由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悟、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性。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四、 扩——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体验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当学完《寻隐者不遇》时组织学生将访者与童子对话的情境演一演。学生兴趣倍增,积极投入其中,在表演的过程中既将诗意阐述出来,加深了记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