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季札的评价?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的意思?
一、孔子对季札的评价?
孔子极其仰慕季札,认为他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在季札去世后,曾经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司马迁对季札的评价是“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因其一生践行诚实守信、恪守礼法、仁爱宽厚的君子风范,被世人推崇备至。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把诚实守信作为君子立身、立言、立德所必备的内在品质。据统计,“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38次,其中有24次是表示诚信之意。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卫灵公篇中孔子提出的君子四条行为准则,即“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指出,“君子不亮,恶乎执?”荀况在《荀子·不苟》中记载,“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季札的君子风范体现在诚实守信。《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出使中原途经徐国,徐国国君殷勤招待。季札看出了徐国国君对自己身上的佩剑甚是爱慕,只不过碍于面子没有说出而已。季札也想成人之美将佩剑送他,但囿于身负出使重任尚未完成,而佩剑又是象征使节的重要饰物,所以暂时不能相送。季札在心里暗自作出决定,待出使任务结束后再将佩剑赠予徐国国君。然而,当季札完成出使任务回程途经徐国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立刻赶到徐国国君墓前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墓前的树上,赠予去世的徐国国君,以示哀悼。季札的随从不解地问道:“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正色答道:“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不难看出,季札此举不以生死为碍,不以心约无凭为托辞,毅然践约,堪称君子诚实守信的典范。
恪守礼法。恪守礼法既是君子风范的内在要求,也是君子风范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曾对礼法有过论述。如儒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礼法观点,荀子将礼仪教化和法度规范并行,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礼法观点;法家在吸收继承儒家德治思想基础上虽然提出“重法轻礼”的礼法观点,但最终目的是要以“法定之礼”来代替儒家的“道德之礼”。可见,礼是人之为人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个体得以成长的通道。君子不学礼,则无以立。
季札的君子风范体现在恪守礼法。在《礼记》《左传》《史记》等众多经史典籍中,记载了延陵季子的很多言论行动,特别是其恪守礼法主动让国的高行备受后人称赞。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吴王寿梦有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四子,由于季札贤能出众,故寿梦欲立其为吴王,但季札却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于是,寿梦乃嘱长子诸樊:“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寿梦卒后,长兄诸樊执掌国政。直至诸樊已除丧,遵父王之命让位于季札。季札则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可见,吴人要季札当国,季札却欲效“先人之礼”,主动让国。季札让国之举一直为后世的正统观念视为恪守礼法的典范。
仁爱宽厚。“仁”是儒家确立的为人修行的至高境界。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其何为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关键要有仁爱之心。《论语·里仁》中指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孟子·离娄下》中也指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可见,胸怀仁爱之心,宽厚待人是君子的重要人格特征,更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前提。
季札的君子风范还体现在仁爱宽厚。季札一生虽然没有直接治国理政的经历,但深怀爱民之心,民为邦本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其为人处世之中。据史书记载,季札到晋国聘问时,他清楚地认识到,晋国出现社会乱象的根本缘由在于君臣虚骄不问政事,致使民生凋敝。在季札看来,君主治政当以体察社稷民生为本,臣子谏言献策勿以君主好恶为归。吴灭州来古国后,因季札声望较高,吴王便兼封季札于州来,故历史上又称季札为“延州来季子”。《左传·哀公十年》记载,公元前485年,楚国大将子期出兵攻打陈国,延州来季子受陈国之邀前去救援。季札亲会子期,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休战劝说。季札说,楚陈二国君王不但不修德政,还竞相使用武力争夺霸权,老百姓又有何罪过呢?我请你退兵,是为了让你取得一个好名声,以便致力于修养德行和造福百姓安宁。子期听完季札劝说后,很受触动,随即撤兵而退,避免了一场战争灾祸。季札大义救陈之举体现了他务德安民的政治理念和作为君子仁爱宽厚的风范。
二、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的意思?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
公子札:即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故又称延陵季子,他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寿梦死,国人欲立季札为王,他固辞不受。鲁襄公二十九年,到鲁、齐、晋、郑、卫诸国进行访问。聘:古代国与国之间派使者访问。
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周成王曾把周天子的音乐赐给周公,鲁为周公的后代,所以保存有这套音乐。
吴公子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
三、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那些?
1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
2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3孟子区别“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4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
5墨子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作用。
6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认识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对先秦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总结。
7王夫之的知行观的重要观点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8朱熹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
9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四、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价值观?
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荣辱观。
荣辱观是指人们对荣与辱的评价标准的价值确认。“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尊严感和自豪感。
“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的过失而在内心形成的羞愧体验。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切而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人们对荣和辱的看法不尽相同。在阶级社会中,荣辱观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从自己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中吸取自己的荣辱观点。
五、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的根本观点对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价值指引着做出的决定,而每个决定都造就了命运。人生要想有不凡的成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然后遵照这些价值观去过每时每刻。这其实并不难,只是社会上的人能做到的不多,绝大多数人不知都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六、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什么的根本观点对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也决定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七、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还是什么?
荣辱观古已有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荣辱”和荣辱观的含义。“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荣誉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和荣宠。“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荣”和“辱”的范畴基本上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指向:其一是来自于社会上的评价;其二是思想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亦即对社会褒贬评价的心理体验。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八、观游鱼白居易作者和儿童对鱼的爱有何不同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观游鱼
白居易——《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赏析: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