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上的4大多余人是什么
“多余人”形象的五个主要典型是: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别里托夫 别里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毕巧林 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 ”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作为第二代“多余人”,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
罗亭 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向往真理、憧憬未来;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事业上都碰了壁,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默默地在1848年6月巴黎墓战中牺牲了,临死前手里还拿着一面红旗。罗亭的最大特点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最后一个“ 多余人”典型,尤其龌龊不堪。他虽说生性善良、颇有教养,但由于祖传的庄园领地和 300多个农奴供其享用,故无忧无虑,无所事事,天长日久便失去了意志和兴趣,养成了悠闲散漫、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害怕陆梁任何变动,无论友谊、爱情都没法使他振作,只知道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俄国生活的停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樱悉厅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他脊隐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1.叶甫盖尼.奥涅金 (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
愤世嫉俗又远离人民,厌恶贵族社会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自视清高,不愿虚度一生,又无明确的生活目标。
2. 毕巧林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贵族青年的悲剧,正如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序言》中指出:“决不是某一个人的肖像,这是一幅由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构成的肖像。”
3.罗亭 ( 屠格涅夫《罗亭》 )是19世纪40年代贵族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罗亭自称:“我生来就像一根风滚草——一种茎梗容易折断,籽实被风一吹就像球似的滚得很远渗碧的植物。”
4、奥勃洛摩夫 (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生活在俄国农奴制死气沉沉的年代里,终日无所事事,躺卧成了他唯一的姿势。这一形象暗示着贵族革命时期的结束,平民知识分子革命时期的开始。
俄国文学的“多余人”:虽然是病态的畸形人,但在思想上却是“报晓的先觉者”,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语言仔喊弊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念族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散,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或者说“失败的英雄”。
世界文学中的4大多余人形象包括:
1.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他是一个既愤世嫉俗、远离人民,又空虚无聊、无所作为的“多余人”形象。
2. 赫尔岑的《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他原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却由于社会的压抑而处处碰壁,被迫成为“多余”的人。
3.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他是一个才华出众、对现实不满、渴望改革但又无从禅哪实现的矛盾人物。他的特点是“狂热好动”和“人格分裂”。
4. 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罗亭:他是一个聪明、热忱、好思想、善辞令的人,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之他本人脱离人民、缺乏毅力,最终在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就,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和“多余”。
这些形象展现了19世纪俄国贺悄码文学中“多余人”的特点,他们是贵族知识分子中的运氏一种典型,具有高尚的理想,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不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