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都是伦理学中的两种观点,用来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道德性质。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并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社会本位论则认为,个人应该对社会负责,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这种观点强调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和福祉做出贡献。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相互竞争和矛盾的,很难达到完美的平衡。个人应该在尊重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利益和责任,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人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口诀?
1.口诀:
①个人本位论:卢福帕爱三斯
②社会本位论:撕图图的耳朵
2.具体知识点:
①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培养自然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帕克、爱伦凯、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奇
②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公民,其代表人物有斯宾塞、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孔德、那都尔普和赫尔巴特。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是指与社会本位论相对,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理论。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造就个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并且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
个人本位论的社会影响:1、18世纪个人本位教育盛行于西欧,以卢梭为代表,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善良的天性,让儿童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和社会偏见及恶习的影响,自然地、自由地成长。对儿童的健康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这种理念使很多人通过实践努力完善自我,极大的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社会本位论的社会影响: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四、儿童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区别?
儿童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区别:
一、个人本位论
1.确立依据: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或阶级服务。
2.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3.代表人物思想
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综上所述,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点是:1.倡导人性本性,强调教育的价值。2.尊重人的自然本性。3.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二、社会本位论
1.确立依据: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2.代表人物: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五、洛克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
洛克是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洛克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代表著作有《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
一、哲学观
洛克、培根都反对当下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白板说”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白板说”属于典型的外铄论。
二、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洛克是“教育万能论”代表人之一,洛克认为,人之好坏,“十有八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洛克关注的是教育对个人事业、前途的影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理论中,洛克也属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
洛克关注的是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培养身体强健,有德行有智慧的人,所以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关于如何培养绅士,洛克否定学校教育的作用,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这样能够避免学校中的恶习对人的消极影响。通过教育使得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三、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体育:洛克认为人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在《教育漫话》中最先论述体育,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详细、系统论述体育的首创。
德育:洛克认为德行比知识更重要。德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洛克注重对绅士进行德育教育,培养绅士良好的礼仪,同时注重在早期培养各方面的德行。在德育方法上,洛克认为首先应该进行说理教育,其次重视榜样,运用奖励和表扬,反对体罚。
智育:地位仅次于德育,认为学问是第二位的。在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中,洛克认为重点在于绅士智力的培养,所以在关于教学任务的理论中,洛克属于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洛克认为绅士教育以形式教育为主;贫困儿童以实质教育为主。
六、儿童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区别?
个人本位论呢,以孟子,卢梭和罗斯杰为代表,他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发展儿童的个性,将儿童培养成一个自由发展的自然人和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自然人。
儿童本位论,那就是由杜威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来的,他的论点就是将儿童看作活动的中心,以儿童为展开的对象,所以呢,培养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七、杜威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体现的是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生长的过程,与植物生长一样,不是为了一定目的而生长。
反对家长和学校为儿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它脱离生活实际,是遥远的,与用以达到目的的手段无关。
八、荀子社会本位论?
对于荀子来说,“性”作为一种人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方面。这种人的本能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根据上述的衡量标准,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从而就要导向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性恶》)这也就是说,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争夺悖乱不已,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这也是荀子断言人性恶的根本理由所在。
既然“人性恶”,那么人类的“仁、义、礼、智、信”从何而来呢?荀子认为,“善者,伪也。“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仪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这即是讲,人之所以还具有“善”的性质,完全是圣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不断地试行一系列社会规范——即“习”,才产生了礼义,然后在礼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度,“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我们讲,荀子关于人性的思想,关于社会规范起源的思想,关于社会法制产生在礼义基础之上并以礼义为基本理论前提这一系列光辉思想,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是空前的。直到“明清之际”才出现了新的人性论思想萌芽。当然,荀子把制定礼义、法制的功劳仅仅归功于圣人、圣王,有英雄创造历史的思想嫌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有“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存在,而掌握文化,制定规约乃至于法制的人们,只能是统治阶级而非相反,因此“圣人制礼义而定法度”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我们不能胡乱地批判,把真理的颗粒连同粪土一起倒掉。
不仅如此,荀子还以为:圣人如尧、舜、禹等与众人在自然本性上是相同的,“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这把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而且与孟子肯定“人性皆善”思想在终级意义是相同的,都肯定了人性天生是相同的。圣凡的不同之处全都在于后来各自在社会中的所为不同。这种“圣凡天性相同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关于社会要素——人的思想中最闪光的地方。假如按照荀子这一基本人性思想发展下去,中国可能会走一条法制道路,但这种思想不占主流,占主流的还是“圣凡不相同”思想。这种圣凡不相同的思想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社会控制论的理论基石。
在荀子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的话,就置圣王、礼义于无用之地,或即使有了圣王、礼义,对社会的治理也无所用处。[3]这可以说是孟子性善论中可能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孟子本人也不回避这一矛盾,他的性善论只是揭示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可能与根据,至于其实现与否,则有赖于后天的存养。而荀子则从相反的方向来看待这一问题,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的礼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以实现社会的善。
荀子认为,孟子之所以认为人性善,是因为孟子没有对“性”与“伪”这一对概念做出应有的区分,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则在于“性伪之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为”,即“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荀子又说,“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这就是说,“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更为具体地说,所谓的“伪”是指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的“礼义”,所以荀子说,“伪者,文礼隆盛也”。(《礼论》)可见,“伪”根本上讲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从而与自然的“性”相区别开来。
对于荀子来说,人性无“伪”就不能自美,因此“伪”的提出就在于要改造人的恶性,通过矫抑与训练人性来使之合于社会的要求。[4]这即是所谓的“化性起伪”,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用现代社会学的术语来说,这也就是所谓人的社会化
九、赫尔巴特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
在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中赫尔巴特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伦理本位论
在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中赫尔巴特也是伦理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伦理本位论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社会伦理。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伦理学决定,教育方法则依据心理学决定。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
十、福禄贝尔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
先说结论,福禄贝尔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学者。个人本位论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对于人的社会定位以及社会角色进行解释的道德起源学说派别。
福禄贝尔认为,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分为社会自我和个性,自我个性,自我是人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有情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