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国军最奇葩的一种军衔,人数囤积成山,后来怎样?
国民党军队中,军衔一般都比较高,究其原因,就比较久远了。从民国时期开始,国家就处于战乱之后,各地军阀割据,纷纷抢占地盘。这些军阀脱离政府控制,大都占山为王。各地军阀没有统一规范,私自乱授衔,这种现象极其普遍,称不上惊奇。更让人不解的是,有的人还会做了很久的中将,后来又被改为少将的。各种乱象丛生,混乱至极。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国军中一个“泛滥”的军衔。并不是说在国军中被授予这种军衔的人数最多,而是因为这种军衔中既有军长,也有副军长,还有很多师长。这就是中将军衔。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几千将领中,中将有900多位。
按道理说,中将是比较高的军衔了,上面就只有上将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授予中将呢?而很多人做了很多年中将,按照国民党预定的战功,应该可以被授予上将了,可是为什么又迟迟没有得到提升呢?在国军中,上将不过几十人。加上那些被追封的和其他各种情况的一起,上将也不过百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国军当中,军衔和军权实际上是两码事。拥有较高的军衔,也不一定就能手握重兵;而拥有较低的军衔,或许就掌握着一支强大的部队。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争着抢着要授予高衔,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军衔虽然并不代表军事权力,但是它却是作为一个军知没人,得到政府认可的表现。被授予高衔的人,往往是被看重的,将来很有发展的重要人物。而且,说到实际当中来,军衔代表的是他们的法币收入。都知道国民党军官的生活不仅小资,还有些奢侈。没有高收入,如何支撑他们原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很多军官才会想尽了办法,想要图个较高的军衔。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很多人晋升到中将就不能再往上提升了。这是搭搜纳因为,中将之上就只有上将了,上将是国军当中军衔最高的等级。在国军中,上将是有着严格的人数控制的,绝对不允许出现泛滥的情况。
因此,一位中将如果想要成为上将,就只有等着原来的上将队伍中有人退下来,或者是死了,或者是退役了,这样才能空出来位置,给这些中将们去竞争。即便如此,中将数量庞大,想要获得上将军衔,没有硬实力也是达不到的。这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在国民党军队中,中将被囤积得越来越多。上将死去或者退役的每年毕竟有限,但是中将却没有名额限制,每年都在增多。
中将当中,有很多的师长。其实原先并非如此,原来在国军队伍中,师长大部分都是少将军衔,只有少数师长能够当得上中将。可是,1946年,国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自那之后,就出现了很多当上中将的师长。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李天霞、钟松等等,他们都是整编之后,在师长之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
这些人名义上是师长,但是实际地位却和军长几乎一样了。他们的部队人数也众多,一般都超过了3万人。而军长理应被授予的军衔时中将,不过,在这个时期,很多师长与他们一样,肩膀上挂着两颗星。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的师长或者是副师长还打不到这样的军衔,他们一般还是按照旧制度,被授予少将军衔。比如邱行湘这样的猛将,最后被俘的时候身份也仅仅是少将而已。按理说,应该可以被授予中将的,但是却没能实现。
说完了师长,我们再来谈谈军长。前面说了,一般军长都是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比如邱维达、熊笑三等人都是中将军衔。在军长这个级别当中,还有一些副军长也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条件是这些必须是资历比较深的副军长,才有机会。相反的,对于那些资历比较浅的副军长,则会被授予少将军衔。比如杨伯涛就是少将,当时在18军。
中将并不是被授予人数最多的军衔,但是却是最混乱,不合情理的军衔。不管是师长、还是副军长、军长,都有可能被授予少将这个军衔。有的时候,国军中的长官会发现,比自己职务高一级的长官,居然和自己是同等的军衔。
说完了军长,我们再看再高一级的国军将领。在上面一级,就是兵团的副司令和司令了。一般来说,一个兵团的人数在5万到10万人之间。司令这个职务,比军长要大一级,按说军长是两颗星,司令应该是三颗星。可是实际上,国军中却常常不是这样的现象,反而是大多数的司令,肩膀上与军长一样,还是两颗星。像是李文、黄百韬、张淦等人,他们都没有被授予上将军衔,都只是中将军衔。
在国军中,中将人满为患,但是想要再上升一个阶层,达到上将的高度,确实十分漏瞎困难的。上将中如果没有人退役,或者是死掉,那么中将中就一直没得动了。他们就只能依旧保存在中将的队伍中。但是有一种人却可以登上上将的宝座,那就是正牌剿总司令。这个职位,倒是可以坐上上将的宝座,得到更多国军荣誉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