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简介是什么?
一、季羡林的简介?
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学习经历
1911年8月6日
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
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
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
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二、季羡林简介是什么?
拜托楼上的~!有没搞错,人家要的是简介啊,有没让你列季老的一生事迹,干吗搞出那么长一串啊~
季羡林先生简介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他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其间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三、季羡林个人简介50字?
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临清人,字希逋,字齐奘。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四、季羡林的简介20~30字?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拓展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五、学者时殷弘简介?
时殷弘,政治学者,国际战略家,著名美国问题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2]、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学术兼职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中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等。2011年2月17日被聘请为国务院参事。
时殷弘主要研究讲授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经典文献导读、世界格局与国家战略、现代战略思想。
六、北宋学者胡瑗简介,胡瑗是怎么死的?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佑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
七、朱自清个人简介1942受著名学者谁的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
朱自清于1942年写下了他的代表作《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以回忆的方式,写给自己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和对儿子的关怀。据传,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鼓励。当时胡适先生担任北平大学文学院院长,在看到朱自清的一篇文章后,鼓励他多写一些反映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朱自清受到胡适先生的鼓励后,便写下了《背影》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