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将军的称谓有哪些?

bdqnwqk2023-09-24学者1

一、古代的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

二、古代将军的称谓有哪些?

一、武安君

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专属封号,得此殊荣的有秦国名将白起、赵国名将李牧、楚国名将项燕,还有一个就是身背六国相印的合纵长苏秦。

二、骠骑大将军

汉朝开始设立的将军号,虽然后来历代都有担任此职者,但一提到这一名号,首先想到的还是汉家封狼居胥的名将霍去病,霍骠骑之名,将会永远与日月同在。

三、都督中外诸军事 简称大都督

汉末魏晋的将军职位,曹真、司马昭,东晋王导都曾担任过此职。当时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军队总司令。

四、宇宙大将军

南北朝侯景自封的将军号,侯景祸乱天下,自称汉帝,也是一代枭雄。

五、柱国大将军

南北朝是北朝的将军名号。尔朱荣、高欢、宇文泰都曾出任此职,看看这几个人就知道这个称号多牛逼了。

六、天策上将

唐朝及以后设立的最高军职。虽然五代北宋有几个人出任过此职,但一般情况下天策上将是李世民的专属称号,只有那个挥戈天下的秦王李世民,才配得上这一牛逼的称号。

七、安西大都护

唐朝西域的最高首长,与安西都护不同,大都护一般由朝中重臣或亲王遥领,但也不乏猛人,一代名将裴行俭就曾任安西大都护,还有一个末世大都护铁血郡王郭昕。

八、御前某军都统制 俗称大统制

南宋军中职位,下辖若干统制,为大军首长。岳飞、韩世忠、吴玠等都曾担任大统制。

九、征虏大将军

明朝重号将军,统兵扫北的将军一般都会顶上这个名号。徐达、冯胜、蓝玉先后出任过征虏大将军,就连征虏副将军都是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王弼这些名将担任。

十、抚远大将军

清朝将军号,康熙的哥哥福全、雍正弟弟允禵、年羹尧等都曾担任此职务。清朝的抚远大将军一直在西部作战,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哪些?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师傅:先秦时代.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助教:国子监老师.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或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教习:明代掌课试之事的教师.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学官:汉代太学教师.讲郎:东汉太学老师.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师.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四、古代的称谓语有哪些?

       一、人的称谓: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如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四、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五、古代对你我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的自我称呼有很多,其中可以直译为“我”的有:

吾、余、予、其、之、某、窃、区区、不才、在下、小可、鄙人。

其中,需要注意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情况,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以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其”字。

此外,根据社会地位、职位、职务、身份等,还有其他常见的自我称呼,例如:

帝王自称:朕、孤、孤王、寡人、不谷;

臣子自称: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将、下官、奴才、小的;

老人自称:老朽(男子)、老身(女子);

和尚自称:贫僧(男子)、贫尼(女子);

女子自称:妾、贱妾、妾身、奴婢、婢子、民女、小女子。

六、古代官职称谓有哪些?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七、古代授官称谓有哪些?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八、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有哪些?

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兼。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 印信代行职权。

九、我国古代,对茶的,称谓有哪些?

  茶的别称、流变  陆羽《茶经》提到的茶,还有称槚、茗、南方嘉木。  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 葭荼、苦荼、酷奴等称呼。  茶的雅号: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拟人化的最仔细:“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  这里是叶嘉(楼上误)、清友、玉川先生。  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这里是 “余甘氏”  还有“森伯”、“涤烦子”。  “茶”字出现较晚,在唐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作“荼”(tú),《辞原》作如下解释:①苦菜。《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②菅茅的花,白色。《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③即“茶”古字。《尔雅·释木》:“槚(jiǎ),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此指普通茶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茶”字七纽,字形如下:  其中六七纽已与“茶”字形相近。此后,三国时张揖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都曾出现过“茶”的字形。湖南“茶陵”,西汉时称“茶陵城”。《汉书·地理志》中的“茶”字颜师古注为“音戈奢反,又音丈加反”,与今之“茶”、“荼”二字通用。直到唐玄宗(712~755)编《开元文字音义》时才明确“茶”字的音、形、义。陆羽第一次在《茶经》中使用统一的“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要贡献。  这个“茶”字也随茶的传播通行全国并走向世界,读音及译音在流传中难免走样,福建念tá,广州念chá,广东的潮汕念tē,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念chái、zhóu或chà,傣家念lá,苗家念chútā。外国人的发音更是五花八门,由海路传布的发音近似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和ti,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由陆路传布的发音近似华北的cha,如前苏联的yaǔ、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ay等。仅考查一下“茶”的语音,也足以说明茶的故乡在中国。  茶的别称很多,除前面提及的“荼”、“槚”外,还称蔎(shè)、茗、荈(chuǎn)、诧、皋芦、瓜芦、水厄、

十、古代官职退调的称谓有哪些?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