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一、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幕。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次考古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先河。《报告》先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描写,之后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一编写体例为日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树立了范本。
《报告》中按照探方发掘,采取地层关系分析、器物类型学分期断代的方法,以及对出土遗物进行描述介绍,特别是对战国车马坑的保护和提取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第一次自行出发的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因为被学者吴金鼎认为很可能有大规模古代遗址存在,所以在李济和梁思成两位学者的带领下,中国考古学者组成了国内第一支田野考古队伍,于1930年开始,对这一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以精美绝伦的黑陶器物为代表的文物,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存在于三代之前的山东的伟大文明。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其代表器物就是独特的黑陶。
龙山文化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度,其黑陶制品薄如蝉翼、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在今天科技极度发达的情况也很难仿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黑陶器物形制规整、出土时通常按照一定序列组合排列,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依托这些器物构建的礼制体系,这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以青铜重器为核心的仪礼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考古发掘的条件?
(一)有4名以上取得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人员;
(二)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从事文物安全保卫的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考古发掘所需的技术设备;
(五)有保障文物安全的设施和场所;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纪南城的考古发掘?
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调查。1965年对城址进行勘探和测绘。1973年发掘南城垣水门。1975年开始对城址进行全面钻探,历时4年。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先后于1975、1976和1988年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配合发掘工作。
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 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东垣北半部被襄(阳)沙(市)公路压盖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经钻探和发掘,已发现城门 7座:东垣1座,其他3垣各2座。
西垣北门为3个门道,门内两侧有门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处均为水门,南垣水门主体建筑系 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 3道门。
水门缺口东侧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环绕有护城壕遗址,一般宽 40~50米,最宽处达 100米,最窄处也有 10米。
城内已探出东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当为宫殿区。其东侧和北侧还探出墙基遗址。东墙长750米,北墙长690米,宽约10米,相交成曲尺形,东墙外有壕沟。
宫城内台基规模较大,分布有序,呈中轴线排列,最长的130米,宽100米,已发掘的宫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墙,并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
城内有古河道 3条与现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炼作坊区在城西南部。
宫城以西的陈家台曾发现 2座铸炉,炉底和附近还发现有锡渣、铜渣、鼓风管和残陶范等。
宫城北面的龙桥河两侧,曾发现窑址、水井以及墙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遗迹,并有大片瓦砾堆积,应是当时烧制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区。
全城发现水井 500口以上,以宫城以北的龙桥河两侧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多带井圈,井圈一般只在上半部使用,井壁中部用木架承托。有的井底遗留一大陶瓮,当为冷藏窖。出土遗物以陶瓦的数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两类,皆饰绳纹;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两种,绝大多数为素面,偶饰云纹。
陶器多为灰陶,主要有鬲、釜、盆、盂、豆、瓮、汲水罐、长颈罐等。建筑材料除陶瓦、瓦当外,还有陶质空心砖、下水管道以及木质圆柱、方柱、板础和铜质门环等。
其他遗物有镰、凹口锄、斧、凿、削、鱼钩和木身铁口耒耜等铜铁工具和铁釜、铜带钩、铜兵器等。城内西北部发现 2处墓地,已发掘的均为春秋晚期小型楚墓。
城址四周分布着大量楚墓,仅原江陵县境内就发现楚墓群30多处,已发掘楚墓千余座,经调查勘察登记,地面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冢 800余座,从已发掘的几座证实,绝大多数为楚墓无疑。
城址近郊江陵县境内已发掘的楚墓,少数为春秋中期或更早,多数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交,与遗址的堆积和出土遗物的年代基本一致。
这大体表明了古城的繁荣时期。
五、秦东陵的考古发掘?
在2013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秦东陵二号陵园新发现了2座甲字形大墓和小型墓葬17座,至此,二号陵园甲字形大墓达到5座,为进一步理解秦汉帝陵制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了解,秦东陵距秦陵不远,是秦始皇的父辈与祖辈们的主要陵区,共有一至四号陵园。据说,在秦东陵葬有秦始皇的曾祖父母昭襄王和唐太后、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等。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步勘探资料显示,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1500米处,其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去年,考古人员在对二号陵园周边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区域考古勘探后,发现与陵园相关的“中”字形墓葬1座、甲字形墓葬5座、陪葬坑9座、小型墓葬17座,以及秦以后时代的部分墓葬和冲击沟。
考古专家介绍,与20世纪80年代勘探结果相比,二号陵园新发现“甲”字形墓葬2座,陪葬坑8座,小型墓葬17座。
六、考古发掘最简单的方法?
1.收集资料
2.考古调查。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3.清楚地层,这就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具有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采用严密、妥善的发掘方法。
4.具体挖掘,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3种,必要时还要制作模型。
七、都江堰的考古发掘?
1974年都江堰迁建安澜索桥,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内挖出石人。后来,这尊石像被文物专家考证为李冰像,被移往伏龙观供奉。由于李冰像上镌刻有“建宁元年”字样,证明为东汉建宁年间所造,因此排除了是李冰所造石人的可能。
1975年初,在距李冰像出土地点约60米处,一尊持锸石人像再度被发现,这尊“堰工”像,被多数考古界专家认为是李冰所造三石人之一。
在这尊石人像出土后,工作人员把它与此前出土的几尊石像做了大致对比,发现这尊石像无论是雕刻手法还是服饰风格,都和“堰工”像十分接近,“说明两者属于同一时期。”至于2005年出土的两尊石像,则只保留了石像的形状,已看不出细腻的雕刻。
2014年4月24日上午,一尊重约两吨的无头石人像在都江堰外江闸口处被发现,有待专家进一步确认是否为都江堰“三神石人像”之一。24日上午10时许,负责都江堰外江防汛清淤的工人在外江闸七八号孔下游的消力池工作时,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坚硬物体”。当他操控机器清理出物体周围的细小石块,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尊无头石像。都江堰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这尊黄砂石像高2.2米、宽0.9米的石人足蹬官靴、着汉服、宽袍大袖、背部束腰,出土深度距河床地表约50厘米,除了无头以外,保存完好。
都江堰年年岁修时都要清理河道。而这尊石像在河床浅表40厘米处出现,差点成为岁修漏网之鱼。
八、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有很多的古墓都被发掘了出来了,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被发掘出来的古尸,都会放到博物馆里面进行保存或者展览,大多数时候的确是这样做的,但也有一些情况,可能大家意想不到,曾经我就见过古尸,今天就给大家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被发掘出来的古尸,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安置或者处理方法
一些古尸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还会把一些残缺的尸体,进行缝合、修补,因为历经几百年甚至千年,尸骨已经变得残缺不堪,所以要想办法把他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状态
我国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明灿烂历史,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文物也被埋到了地下,所以一直保存到今天,通过考古,就能够判断出古人是怎么生存的,以及他们在那个年代使用什么物品
在西汉灭亡之际,新疆的土地上还建立过一个高昌国,这样边远的小国,很少有史料来记载当时的历史,因此,很多人都不了解,不过他们也遗留下来了许多的古墓,但是因为人烟稀少,很多盗墓贼都喜欢到这里盗墓
有一次,考古学家也来到了这里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还好这些古墓并没有被完全的损毁,但是因为新疆的气温比较高,蒸发发也很大,很多尸体直接成为了干尸
不过,在古代的时候,经常发生战争,古墓里埋葬的也有很多死去的士兵,考古学家就发现了一具浑身是伤的士兵遗体
也许是下葬的时候,人民出于对士兵的敬仰,还对他的伤口进行了缝合,通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辨认,发现竟然是用头发丝缝起来的,看来古人也是特别的尊重死者,还要让他们走的体面有尊严
考古学家发现破损的古尸,也会进行修补的,甚至还会通过3d技术,还原出遗体的本来面貌,让人们了解古人究竟长什么样
根据传闻,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会重新填土埋掉,如果要是有研究价值,就拿到实验室去研究,彻底地揭开历史的谜题,或者说了解一下这究竟是什么人,研究完毕之后,就会用玻璃棺材密封,放在博物馆里面展览,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古尸,人们也想来一睹他的风采
那些没有研究价值的古尸,就会被封存起来保管,研究价值高,保存完整,就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手段,小心翼翼地保管,比如楼兰女尸
据说有一些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古尸,还有很多的细菌,就会送去火化,然后又再次埋葬
还有一些会直接的放在公园里面进行展览,这一点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吧!我见到的古尸就是在公园里面见到的,大约在十年前,我跟同学去昆明的黑龙潭公园游玩,那个时候的门票是十块钱一人
进大门走了一小段路程后,就会看到水潭,里面养了很多的金鱼,很多人在那里围观,我们逛了一下,就进入了左手边的一个院子里,然后发现里面还有单独的景点,有一处是“鬼屋”,另外一处放着古尸,但是需要重新买票才能进入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门票是五块钱,我们三个人买了三张票,就进去看古尸了,躺着的好像是一对夫妻,尸体也变成了干尸,说实话,还没有想过公园里面会有古尸的
古尸是从哪里出土的也不记得了,当时是有介绍的,反正那就是真正的古尸,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被发掘出来的古尸,通常会放到博物馆里面进行展览,想不到还会在公园进行展览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安置古尸的去处吧!
还有一些古代的棺材打开之后,里面的尸体居然不在了,这到底去哪里了呢?一般人还真心想不到,原来这样的古墓通常都是年代太过于遥远,连尸骨都化作尘土了,只有一些凌乱的骨头,根本看不出来完整的样子了
所以这就是考古之后,古尸被安置的方法,有一些因为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可能还会到小地方进行展览,这样就能吸引人们前来参观,研究价值高的就会得到重视,如果一些古尸是平民百姓的,根本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就会填土埋掉
有研究价值的,还可能做成标本或者进行DNA的检测,古墓大多都是抢救性的发掘,不能随便的进行挖掘,技术不过关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九、在考古发掘中考古的基本原理?
在考古发掘中,依据层位收集这是考古的基本原理。
在考古发掘中,依据层位,收集出土物,便不会造成年代的混乱。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这个方法是受到地质学中的层位学的启发。考古地层学是确定考古遗存相对年代的最直接证据,也是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础。
原因:
考古地层学更多去过考古工地参观的人,一看见考古发掘的探方四壁上用手铲划出的一条条线,很快就会领会到:原来土是一层一层的,各层的土质土色有差别。
古代人类在某一个地点活动(如居住),而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如房址),是按时间先后,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也就是说下部层位的形成要早于上部层位。因此下部层位中的出土物要早于上部层位中的出土物。
十、中国考古发掘有没有出土过书画,书籍之类的文物?
基本上都在西北。敦煌石窟 西夏黑水城都有纸质文献 图书出过。南方 中原很少。有部分明清的。都是出土后保存很头疼。上个一个明墓还出土过纸质图书。墓主陪葬在棺内垫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