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一、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幕。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次考古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先河。《报告》先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描写,之后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一编写体例为日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树立了范本。
《报告》中按照探方发掘,采取地层关系分析、器物类型学分期断代的方法,以及对出土遗物进行描述介绍,特别是对战国车马坑的保护和提取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第一次自行出发的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因为被学者吴金鼎认为很可能有大规模古代遗址存在,所以在李济和梁思成两位学者的带领下,中国考古学者组成了国内第一支田野考古队伍,于1930年开始,对这一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以精美绝伦的黑陶器物为代表的文物,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存在于三代之前的山东的伟大文明。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其代表器物就是独特的黑陶。
龙山文化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度,其黑陶制品薄如蝉翼、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在今天科技极度发达的情况也很难仿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黑陶器物形制规整、出土时通常按照一定序列组合排列,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依托这些器物构建的礼制体系,这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以青铜重器为核心的仪礼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有很多的古墓都被发掘了出来了,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被发掘出来的古尸,都会放到博物馆里面进行保存或者展览,大多数时候的确是这样做的,但也有一些情况,可能大家意想不到,曾经我就见过古尸,今天就给大家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被发掘出来的古尸,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安置或者处理方法
一些古尸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还会把一些残缺的尸体,进行缝合、修补,因为历经几百年甚至千年,尸骨已经变得残缺不堪,所以要想办法把他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状态
我国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明灿烂历史,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文物也被埋到了地下,所以一直保存到今天,通过考古,就能够判断出古人是怎么生存的,以及他们在那个年代使用什么物品
在西汉灭亡之际,新疆的土地上还建立过一个高昌国,这样边远的小国,很少有史料来记载当时的历史,因此,很多人都不了解,不过他们也遗留下来了许多的古墓,但是因为人烟稀少,很多盗墓贼都喜欢到这里盗墓
有一次,考古学家也来到了这里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还好这些古墓并没有被完全的损毁,但是因为新疆的气温比较高,蒸发发也很大,很多尸体直接成为了干尸
不过,在古代的时候,经常发生战争,古墓里埋葬的也有很多死去的士兵,考古学家就发现了一具浑身是伤的士兵遗体
也许是下葬的时候,人民出于对士兵的敬仰,还对他的伤口进行了缝合,通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辨认,发现竟然是用头发丝缝起来的,看来古人也是特别的尊重死者,还要让他们走的体面有尊严
考古学家发现破损的古尸,也会进行修补的,甚至还会通过3d技术,还原出遗体的本来面貌,让人们了解古人究竟长什么样
根据传闻,一些没有研究价值的,会重新填土埋掉,如果要是有研究价值,就拿到实验室去研究,彻底地揭开历史的谜题,或者说了解一下这究竟是什么人,研究完毕之后,就会用玻璃棺材密封,放在博物馆里面展览,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古尸,人们也想来一睹他的风采
那些没有研究价值的古尸,就会被封存起来保管,研究价值高,保存完整,就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手段,小心翼翼地保管,比如楼兰女尸
据说有一些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古尸,还有很多的细菌,就会送去火化,然后又再次埋葬
还有一些会直接的放在公园里面进行展览,这一点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吧!我见到的古尸就是在公园里面见到的,大约在十年前,我跟同学去昆明的黑龙潭公园游玩,那个时候的门票是十块钱一人
进大门走了一小段路程后,就会看到水潭,里面养了很多的金鱼,很多人在那里围观,我们逛了一下,就进入了左手边的一个院子里,然后发现里面还有单独的景点,有一处是“鬼屋”,另外一处放着古尸,但是需要重新买票才能进入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门票是五块钱,我们三个人买了三张票,就进去看古尸了,躺着的好像是一对夫妻,尸体也变成了干尸,说实话,还没有想过公园里面会有古尸的
古尸是从哪里出土的也不记得了,当时是有介绍的,反正那就是真正的古尸,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被发掘出来的古尸,通常会放到博物馆里面进行展览,想不到还会在公园进行展览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安置古尸的去处吧!
还有一些古代的棺材打开之后,里面的尸体居然不在了,这到底去哪里了呢?一般人还真心想不到,原来这样的古墓通常都是年代太过于遥远,连尸骨都化作尘土了,只有一些凌乱的骨头,根本看不出来完整的样子了
所以这就是考古之后,古尸被安置的方法,有一些因为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可能还会到小地方进行展览,这样就能吸引人们前来参观,研究价值高的就会得到重视,如果一些古尸是平民百姓的,根本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就会填土埋掉
有研究价值的,还可能做成标本或者进行DNA的检测,古墓大多都是抢救性的发掘,不能随便的进行挖掘,技术不过关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四、中国考古主持人是谁?
中国考古大会节目主持人王端端
王端端,1978年3月16日出生于辽宁沈阳,节目主持人。王端端最初在沈阳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担任节目主持人。200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新闻早报》、《西部新闻每日资讯》、《中国新闻》、《环球360》、《新闻60分》等节目。
王端端个人经历
王端端从小就被家人和邻居们叫做“傻妞妞”,因为她的心眼儿很实,就连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她也会当真。上初中时,第一次全年级文艺汇演,他们班上的一位女生要上台跳舞,有人建议大家要给她热情支持,全班一定要站起来为她喝彩。说得信誓旦旦,结果五十二名同学只有王端端一个人站了起来。直到现在,她还是那种很认真、率性的性格。
1997年,王端端十九岁参加沈阳电视台的主持人考试,当时毫无上镜头的经验,选作节目的主题竟然是“论当今女大学生作三陪的现象”。当时,王端端就是单凭勇气和热情赢得评委们的肯定,并顺利通过考试,担任沈阳电视台《知识与生活》、《电脑时代》栏目主持人。
1999年,王端端参加辽宁电视台的“朵尔女性新主持人大赛”,获得东北地区总冠军和全国前八名。2000年,王端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电视台,担任《幸运50》、《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当时她是台里最年轻的节目主持人。
2000年下半年,王端端参加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王端端拼进决赛。但她在比赛中最终获得了第十九名。
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招考主持人,王端端便报名参加,最终通过考核,担任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新闻早报》、《西部新闻每日资讯》栏目主持人。
2003年6月,王端端被调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主持《中国新闻》、《环球360》、《新闻60分》等节目。2006年底开始不定期主持《中华情》晚会。
2021年8月,参加央视频综艺《央young之夏》,加入“Sunny姐妹团”战队。
五、考古发掘是还原史实的重要手段?
考古发掘主要在野外的古代先民遗址勘察发掘和古墓发掘。
野外遗址发掘是研究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重要途径,它出土的文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房屋宫殿及墓葬等)可以确定年代(时期.朝代)、生产生活等繁衍生息等等。
墓葬发掘多是贵族人物,出土文物多留有时代烙印(如青铜器及铭文、漆器、丝棉织品等)这都是几百上千年的先民实用物品,是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所以说考古发掘是还原史实的最最重要途径。
六、中国考古大会主持人是谁?
王端端。
《中国考古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由王端端主持。
该节目围绕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将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节目于2021年11月20日起每周六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七、中国考古发掘有没有出土过书画,书籍之类的文物?
基本上都在西北。敦煌石窟 西夏黑水城都有纸质文献 图书出过。南方 中原很少。有部分明清的。都是出土后保存很头疼。上个一个明墓还出土过纸质图书。墓主陪葬在棺内垫脚。
八、中国考古是谁提出的?
基本上是起于宋朝(蓝田四吕)的老大。吕大林就是考古鼻祖。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
产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九、中国第一个作用科学的考古方法进行发掘的遗址?
古罗马时期遗址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王心源研究员带领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址。这是我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在境外发现考古遗址,所发现的遗址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
十、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最早得益于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主持的“夏墟”考古活动。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夏墟,夏朝的都城遗址,一般指洛阳二里头遗址。墟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殷墟,加朝代名,则指历史上该朝代都城遗址。由于都城变化,夏墟、殷墟都有不同地点的。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bing chang),字以行,笔名虚生,遁庵。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八日(1888年12月10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桐河镇砚河村。父亲徐解,前清秀才,曾选任为河阴县(今属河南省荣阳县)教官。曾用名老傻、四河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