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一、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
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幕。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次考古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先河。《报告》先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描写,之后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一编写体例为日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树立了范本。
《报告》中按照探方发掘,采取地层关系分析、器物类型学分期断代的方法,以及对出土遗物进行描述介绍,特别是对战国车马坑的保护和提取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第一次自行出发的考古发掘?
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因为被学者吴金鼎认为很可能有大规模古代遗址存在,所以在李济和梁思成两位学者的带领下,中国考古学者组成了国内第一支田野考古队伍,于1930年开始,对这一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以精美绝伦的黑陶器物为代表的文物,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存在于三代之前的山东的伟大文明。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其代表器物就是独特的黑陶。
龙山文化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度,其黑陶制品薄如蝉翼、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在今天科技极度发达的情况也很难仿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黑陶器物形制规整、出土时通常按照一定序列组合排列,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依托这些器物构建的礼制体系,这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以青铜重器为核心的仪礼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考古学会是什么组织?
中国考古学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59年。
1976年后重新筹备,于1979年4月6~12日在西安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次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60多个有关单位的代表 117人。会上,推选王冶秋、容庚、于省吾、徐中舒、商承祚、陈邦怀为名誉理事,产生了由64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另外为台湾省的考古工作者保留若干理事名额)。由夏鼐任理事长,裴文中、尹达、苏秉琦任副理事长,王仲殊任秘书长,王振铎、安志敏、陈乔、陈滋德、张政烺、贾兰坡、顾铁符、宿白为常务理事。
第二次年会于1980年11月17~22日在武汉举行,与会代表95人,以“楚文化研究”为重点进行讨论。
第三次年会于1981年12月8~13日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123人,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中国古代的青瓷与青瓷窑址”为重点进行讨论。
第四次年会于1983年5月9~17日在郑州举行,与会代表116人,以“商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的探索”和“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为重点进行讨论。第四次年会上改选产生了仍由64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另外为台湾省的考古工作者保留两个理事名额),夏鼐任理事长,尹达、苏秉琦、贾兰坡任副理事长,王仲殊任秘书长,王振铎、安志敏、张政烺、顾铁符、宿白、谢辰生为常务理事。时有团体会员单位83个,其中包括省级考古文物机构、大学考古专业(系)和地方考古学会等;个人会员737人,绝大多数都是业务水平已相当于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人员。
1985年3月,中国考古学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五次年会,围绕中国古代都市遗址这个主题,包括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及规律,古代城址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出版物有每次年会的论文集和《中国考古学年鉴》(1983年起)。
2021年5月16日,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在长春成立。
促进全国考古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定期组织专题讨论,推动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提高考古研究的科学水平。
四、中国考古发掘有没有出土过书画,书籍之类的文物?
基本上都在西北。敦煌石窟 西夏黑水城都有纸质文献 图书出过。南方 中原很少。有部分明清的。都是出土后保存很头疼。上个一个明墓还出土过纸质图书。墓主陪葬在棺内垫脚。
五、河南安阳发掘殷墟是什么时期的?
商朝时期。河南安阳发掘的殷墟是殷商文明,河南安阳是古殷商朝歌所在地,出土了大量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六、中国第一个作用科学的考古方法进行发掘的遗址?
古罗马时期遗址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王心源研究员带领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址。这是我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在境外发现考古遗址,所发现的遗址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
七、中国最早的考古纪录是什么?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八、伊藤虎丸是什么时期的学者?
伊藤虎丸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课程,1963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以后,历任广岛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鲁迅与终末论》(龙溪书舍,1975年),《创造社研究》(亚细亚出版社,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
九、中唐时期来到中国交流的日本学者是?
中国和日本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日本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会选派一些优秀人才来到长安,这些遣唐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的友好交流。
作为千年前的一名“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可以说是所有遣唐使中的佼佼者。他在唐朝的上流社会混的风生水起,先是高中进士成为唐玄宗的亲信,之后还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成了至交好友。
十、中国炎黄时期是什么样的中国?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
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