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法规基本知识必背?
一、医疗法规基本知识必背?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定期考核》,《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
二、健康医学常识
由于前一夜是刷完牙谁的觉,所以去来后先漱口然后吃饭,最后在刷牙!
如果可以的话每次饭后就漱口或这刷牙!
三、医学的知识?
脚扭伤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
四、(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是什么?
我国传统医学是以中医药学为主体的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但少数民族医学并非都有完整的文字记录。1984年4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正式列出“五大民族医”,即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傣医,他们与汉族医药学——中医药学共同组成我国传统医学。本文针对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主要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作一分析,明示其特点,阐述其内涵,以利于国际交流,以利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1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论是我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万物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用现代语言讲,就是阐述人体、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同步性和统一性。这种天人合一观念渗透于中医学与各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阴阳学说奠基于殷周之际,《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事物运动之法则或规律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她把阴阳作为天体运行的道路,事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进而把人作为宇宙间的生命体,其生、老、病、死及其疾病防治之规律也必然系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五行学说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概念。《素问.金匮真言论》所叙述的五脏上应五行、五方、五音、五味等收受理论,则是五行学说关于天人合一论的具体描述。特别是《素问》运气七篇,更体现出天人合一观点。尤以《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最详。任应秋先生对此论述颇精,他说:“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认识,提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使我们易于辨识,也就是借天地五运六气之理,辨人身五脏六腑之疾,其盛衰休咎同,其生克制化同,便从而合一以施用,临证以施治(任应秋.五运六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72)。”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即“龙”(气)、“赤巴”(胆)、“培根”(水和土);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骨、髓、精、脂肪;三种排泄物,即大便、小便、汗。由三大因素(包括自然界中的气、水、土)支配着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记载有四季脉象与五行生克的关系,认为医学与天文历算学是同条共贯的。在其丰富的内容中,许多地方贯穿有天文历算的原理。“有算必有医”、“医算不分家”为藏医区别于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特点,既反映了藏医学关于人与大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观念,也说明藏医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泉,这是国内外藏学界专家的共识。
蒙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三根学说,该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火、气、空”五大元素所构成的。作为大宇宙缩影的人体则以三根:即赫易(具有阴阳两重性,犹气,指生理功能)、希日(属阳、火之性,指体温、热能、精神活动)、巴达干(具有阴、寒、水、土之性,指营养物质、体液)所构成。三根之间具有阴阳依存和五行生克的关系。蒙医学还因袭中医学五行之说,取五行与五元相汇通的方式论述五脏六腑的功能。其五脏六腑与自然界五行、五色、五位、五季(包括四季之末18天)的比配与中医学是一致的,只是五脏属阳、六腑属阴的论点与中医学相悖。
维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由四大物质所组成,即火、气、水、土。四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人也是通过四大物质混合后的改变力而产生了机体。四大物质产生气质,气质产生四津,四津产生精神,精神产生各种力,力产生各种脏器功能,从而形成了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与预防等,包括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津体液学说在内的维医理论体系。这种理论是古维吾尔医在吸取周围民族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于隋唐时期产生的。
朝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四象医学阴阳论,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运用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易学阴阳论对朝鲜民族医学的总结与概括。四象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和“四维之四象”结构学说为指导,将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人。自然界的四行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外在的四行运动规律反映到机体内部就是“四象人”,这就把天人看成统一体了。
傣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四塔学说。这种学说是由古印度佛教传入傣族社会后结合自身民族医学知识而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繁殖、发育、生长均依附于自然界的土、水、火、风四塔。四塔正常,则生生不息;反之,四塔分离,令人身亡。四塔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历代傣医正是运用这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四塔理论来诊治疾病的。
另外,彝族、苗族等亦有自己的民族医学理论。彝族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哎哺”之说。哎为乾、生火、象天,哺为坤、生水、象地。天地相互依赖而存在,水火相互制约而共生。人体正是在这种天地循环之气中而化生的。这种理论把人看成是大自然的和合物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医学认为:光、气、水、土、石等物质的有关成分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原料,简称“供生物质”。它如壮医、洞医、佤医、土家医等,虽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医学理论,但在其各自的医疗实践中,都包含有天人合一的观点。
综上所述,中医学与主要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都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生灵,受到大自然的支配,其生老病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在其基础理论中,阴阳对立统一观与木、火、土、金、水、风、气、石等元素生克观,贯穿在各自医学的理法方药之中。“人与天地相应”这句出自《灵枢.邪客篇》的话,概括阐明了我国传统医学关于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涵。
2 整体恒动论
整体恒动论是传统医学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一个整体。《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又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说明五脏之间元气是相通的,病气转移也是有序的。这种必然的生克制化关系,不但是人体生理病理的运动形式,也是防治疾病的必然法则。
藏医学认为,人体的三大因素支配着七种物质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三种排泄物则是生理活动的代谢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协调,保持机体平衡,使人的身体健康无恙。如果三者动态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疾病,就是七种物质的亏损与三种排泄物壅塞所造成的。这种动态平衡失调所呈现出的病态分为热性与寒性两大类,治疗上也以温法与寒法及其药物的轻、重、柔、燥等均应对治,以期达到机体的动态平衡。
蒙医学的整体恒动观体现在“三根”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生命活动。三根中希日与巴达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而赫易则是希日、巴达干二者运动的保证,对任何一方的太过不及都起着调节使之平衡的作用。希日属阳为火,巴达干属阴为水为土,赫易介于两者之间。当赫易凉性增盛时,希日之温性就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压抑之;当巴达干寒性增盛时,则希日之热性也会压抑其寒性。另外,当希日之锐性偏盛时,巴达干之钝性就会压抑之。正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平衡状态中,人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维医学将对机体有重大影响的四大物质属性用于医学领域,把体液、内脏、器官、组织及其生理、病理现象,按照事物不同形状、特点、作用、性质分别归属于火、气、水、土,借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变化和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作为防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四大物质之间存在着生、克、半生、半克规律。其治疗方法,也是根据四大物质的生克乘侮关系而确立的,如壮水制火法等,希望通过调节水火之动态平衡来恢复健康,这与中医学的生克制化治则颇为相似。
朝医学的四象医学论认为:自然界的四象表现为“春气生、夏气长、秋气收、冬气藏”,在机体则表现为“肺象木、脾象火、肝象金、肾象水”,这种内外相应的四行规律,功能均以春木气发、夏火气郁、秋金气涩、冬水气泄而显象于外。在这种内外环境统一体内,以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生命的进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傣医学的四塔学说是指导临床实践之纲纪。傣医认为,“没有土万物难生,没有水万物可以枯死,没有火万物无法成熟,没有风万物不能生长”(见〈中国中医药报〉1995.4.28三版)。四塔一方的盛与衰都会引起四塔失衡而发生疾病。傣医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四塔连心”。傣医用这种四塔制化理论诊察疾病,并依此进行有的放矢的预防和治疗。
它如彝医学“哎哺”之说,哎为清气为阳主升,哺为浊气为阴主降,清浊之气的升降是由经络线相交运行完成的。人体的生老病死等变化都是清浊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苗医学则用三点论阐述人体的恒动规律。三点论即事物生成之能量、之物质基础、之良好结构。任何事物必须通过三者之间的相资、相制、相征(或相夺)的三大关系,才能实现其生成变化。苗医学的三点论在于维护三位一体的正常发挥,诊察三位失衡的倾向,纠正三位偏颇的危害。
整体恒动论是古代哲学在传统医学领域里的理论支架。有人把他称之为“宏观论”,虽然他天生不具备西方医学解剖镜下的微观认识,但他放眼于整体,着眼于运动的辩证方法,其临床实用价值却是西方医学所不能匹敌的。
3 体质相异论
体质相异论是不同民族根据各自生活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而进行的人体体质分类学。他是三因治则(因人、因时、因地)的主要内容。所谓体质相异,是指人与人的体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类型上,而且还表现在心理、生理诸方面。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的体质差异性。《内经》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人的肤色、体型、禀性,以及对时令、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将人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种主要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对太、少、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再各分五类,即形成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灵枢》又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等五种气质类型人。这种体质分类法,明确提出了医学上一个重要问题,即通过人群中个体特殊性的区分,找出临床治疗规律性。历代医家在《内经》体质学说基础上发现了更为具体的体质类型,依此辨治,更有实效。如李东垣强调的脾胃虚弱型,朱丹溪强调的阴气易亏型,叶天士强调的胃阴不足型,王清任强调的气滞血瘀型等,其他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劳心多中虚”、“劳力多中实”、“小儿多食积”、“老人多痰滞”等,这些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体质分类法,实用价值很高。
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将人划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其特征为:龙型体不直,身材矮小,消瘦少肉,肤色发青,不耐寒冷,患病或寒或热,病性不定;赤巴型身材中等,易出汗,毛发皮肤偏黄,目光敏锐,患病偏热;培根型身体后仰,体肥胖,肤色白嫩,性情温和,嗜睡,患病偏寒。在治疗方面,龙型病宜用甜、酸、咸味,油腻重、软粘之性药物;赤巴型病宜用甜、苦、涩味,清凉、稀、纯之性药物;培根型病宜用辣、酸、涩味,锐、粗粝、轻扬之性药物。
蒙医学根据三根学说中赫易、希日、巴达干三者各自不同的性能特征,结合人群中不同个体在形态、机能、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特性,将人体划分为七种体质类型,即赫易型、希日型、巴达干型、赫易希日合并型、希日巴达干合并型、巴达干赫易合并型、赫易希日巴达干合并型,蒙医学又将不同体质类型患病后的性质分为二十种病性,药物概括为十七种基本性质,以此去分别清除不同病变体质的二十种病性。这种从体质到病性、从病性到药性分类的系统化,是蒙医学的特点。
维医学认为,人的四大气质类型是由四大物质产生的,火产生胆汁质,气产生血液质,水产生粘液质,土产生黑胆汁质。四大气质又分别产生胆津、血津、痰津、黑胆津四津体。据此将人的气质归纳为四大类型,即干热型,属胆汁质,易患精神病、肝病、消化系疾病等。湿热型,属血液质,为最佳气质型。湿寒型,属粘液质,易患风湿病、关节病、瘫痪等,但易治愈。干寒型,属黑胆汁质,易患精神病,心脏病等,较难治愈。
朝医学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人体素质阴阳气血多少的常数,创立了四象医学体质论。这种理论将人分为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每一类型人因其天禀脏理不同,所受邪及疾病的演变均有所异。遂而划分出肺脾肝肾所属的“四个党与”证候群。太阳人因肝脏机能恒不及而出现“肝党与”受病,太阴人因肺脏机能恒不及而出现“肺党与”受病,少阳人因肾脏机能恒不及而出现“肾党与”受病,少阴人因脾脏机能恒不及而出现“脾党与”受病。朝医学把体质分类应用到临床实践,解决了不同体质的“辨象论治”问题,创立了食物归象、药物归象等用药规律,形成了朝医学四象体质论。
傣医学的体质论表现为分塔论治。即将四塔病证依次拟定四首主方:雅塔拢(风塔方)、雅塔菲(火塔方)、雅塔南(水塔方)、雅塔拎(土塔方)。每个基础方所治疗的疾病都包含有风、火、水、土不足与过盛两个方面的病证。以火塔方为例,不足表现为心悸心慌,畏寒怕冷,消化不良等,治以补火为主;偏盛表现为神昏谵语,发热多汗,口糜牙肿等,治以清火为主。这种以临床症状为诊察风、火、水、土四塔物质在体质上的特点,并依此辨证施治,是傣医学的核心。
综上内容,我国传统医学对体质的认识由来已久。由于各个民族的人文背景不同,对体质认识的方法及其归类也不相同。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及用药的重要依据。虽然中医学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格言,但相同证候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不相等分的体质,更不必说一个人的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着的。设想,如果把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抛开去,其基础理论就会变得空洞无物。当前的问题应当是,将体质学说列出专题研究,并逐步能够在代谢、机能、结构上找到客观物质基础,使之成为传统医学领域里的一门专门学科。
当今社会,随着“回归自然”的全球性反响以及传统医学“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和“自然疗法”所显示的优势,传统医学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例如,我国藏医治疗偏瘫、蒙医治疗再障和脑震荡、维医治疗白癜风、朝医治疗糖尿病、傣医治疗烧伤、彝医治疗烟毒、土家医治疗毒蛇咬伤等,已吸引许多国家医学专家前来就诊、参观、学习。但是,传统医学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合理的内核往往被贬为“陈旧”的过时理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治疗手法上的传播、使用,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整体优势就会出现曲折。我们应当有组织有投入地对传统医学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理论、治法、方剂、药物、养生等诸方面的研究,从传统医学中去寻找治疗疑难病的新疗法、新方药,使我国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