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评价中国历史发展 德国学者评价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bdqnwqk2023-07-22学者1

一、学者评价曹操的诗?

学者这样评价曹操的诗歌。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二、中国历史发展?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三、德国法学者有哪些?

德国法学家温德沙伊德(Windscheid)在《潘德克吞法教科书》中指出,所谓潘德克吞,指起源于罗马法的德意志的普通私法,它是适用于德意志全国的私法。其法源是注释法学派以来、被称为《罗马法大全》的《法学阶梯》、《学说汇纂》、《优士丁尼法典》和《新律》。

四、德国诗歌的发展?

一、德国古代诗歌

8世纪后半叶,随着基督教传入德国以及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修道院中进行的写作活动,德国诗歌才开始发展并显露出自己的特点。虽然在6世纪后半叶,古高地德语方言已经开始脱离其他西部日耳曼方言,但是在整个英雄时代,即各族人民大迁徙的时期(约350—600),直到8世纪后半叶,古高地德语诗歌仍然保持着异教文学时期日耳曼诗歌的口语传统,它和其他日耳曼民族,如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诗歌,有着共同的思想内容、诗歌形式和精神态度。其主要诗歌类型有英雄颂歌、异教诗歌、赞美诗和魔法咒语。日耳曼诗歌传统的头韵形式一直没有经历任何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状况到了9世纪才有所改变,当时一位阿尔萨斯僧人,魏森堡的奥特弗里德,在他的《福音和谐》(863—871)一诗中运用了尾韵以及较长的头韵诗行(有8个主要重音);在《路德维希颂歌》(881—882)中也采用了这种诗歌形式。

五、德国工业发展简史?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六、如何评价德国电影《浪潮》?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约根·沃格尔、弗雷德里克·劳、马克思·雷迈特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08年3月13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故事简介: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我们总觉得纳粹离我们遥远。我们觉得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悉历史,知晓二战的恶行,站在前人的经验上俯瞰,因此我们理智,不会犯下前人的错误。然而它从没离开,一不小心它就会回来。它潜伏在集体中,伺机而动,吞噬着每个丧失个人认同而盲目追求集体归宿感的人的良心。

整齐划一的衬衫、整齐划一的手势、整齐划一的口号、整齐划一的目标、整齐划一的人。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只是为了方便管理而制定出来的规则吗?我们深思过背后的深意吗?

人类需要同质化,正如人类需要信仰一样。我们在同质化中感到安心,隐藏在集体中,便感觉人人都是安全的无罪的。

埃里克•霍弗讲“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是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这本质上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看完《浪潮》后,我想,对于集体主义我们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之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

七、对德国的客观评价?

德国的整体印象是古老而又现代,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公共交通、通讯极为发达,城市布点格局非常合理,不经意的一个小镇在世界上却极为著名,是人类生活的梦想之地。

八、日本评价德国队?

卡塔尔世界杯,德国队爆冷输给日本队 我觉得是这几方面原因,

一是球路相克,

二是日本队熟悉德国队的战术,

三是德国队轻敌

由于日本队有多大八个队员在德国踢球 ,况且水平本来也不低,所以赢球就很自然的

九、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计37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十、中国历史政治发展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或说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30多年来,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既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又坚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共同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反对把某些工具性问题泛意识形态化。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事求是,改革就会偏离中国实际。

二是始终围绕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汲取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坚持的原则之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使政治发展不引起大的动荡的重要条件,需长期坚持不动摇。

三是坚持渐进式改革的原则。渐进式改革的含义:首先,指不以激进、一步到位的方式改革;其次,尽管时间延续较长,改革力度有时大些有时小些,速度有时快些有时缓些,但终归是按照特定方向前进而不是倒退;复次,改革的重心在不同形势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顺序排列大致符合实际;又次,改革从风险最小化的事项逐步做起,保证改革意图的稳妥实现。

四是始终坚持政治体制的改革路径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发展党内民主,因党组织内部成员政治理念基本一致、组织力较强、整体政治素养相对较高等缘故,比之社会基层民主的发展更具有利条件,理应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又因执政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作用,党内民主发育到一定程度无疑能够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发展。从党的十三大直至今天,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这一观点至今没变。

五是连续性特点突出。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阶段因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急需处理的问题不同,影响到政治发展的中心略有不同。但坚守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不变,坚守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是保障改革连续性的基础。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