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讨论幼儿园小学化危害的文献 学者讨论幼儿园小学化危害的文献有哪些

2023-06-26学者

一、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都有哪些危害?

今天,幼儿园小学化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早在80年代就有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讨论。

幼儿园小学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提前进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训练学习,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为了防止出现漏洞,文件还明文规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的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的话题,在2012年两会上,被首席火箭专家王永志提出来之后,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去小学化的浪潮。

为什么幼儿园非要去小学化呢,因为副作用太大。

从伦理角度看:孩子在幼儿园本来就是做游戏的,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烂漫和快乐。幼儿园小学化亵渎了儿童的童年,所以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从生理角度看:幼儿园小学化属于过早、过度教育,这和使用童工一样,都是摧残儿童,大脑神经会自我保护,导致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迟钝?为什么感觉傻了、书呆子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一个特定过程,皮亚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让幼儿园孩子直接学习小学内容,相当于让孩子跨过本阶段,跳到下一阶段,这就打乱了认知发展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人格角度看:强迫幼儿去做小学生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因为他发现太难了,总也学不好,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种下厌学的种子,导致不良人格。

乘法是二年级的学生才要求学的,三四岁的孩子连加法都没有掌握,怎么能理解乘法呢?就算背出来,也不是真正的学会。所以请尊重孩子,不要强迫他们学习那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

从兴趣角度看:感兴趣的东西不让学,非要学认字、算术、拼音、外语等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会退缩、厌学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

从习惯角度看:强制灌输,会导致消化不良。就像图中的小女孩。消化不良是要闹肚子的,就像很多地方的教育,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是一个劲儿要求背诵,以为孩子能背下来就会了。

有许多提前学习的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发现老师一讲就会,可是孩子一考就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学老师和幼师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以识字为例,汉字有专门的教学法,语文老师当年在读师范的时候,一定要学《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而今天的幼儿园老师,您学过这门课程吗?认字就能教书吗?会唱歌就是歌唱家吗?会写字就是书法家吗?当然不是!

幼儿园老师教学时只能教孩子整体认知。举例来说,湖南的“湖”,孩子会说认识,因为幼儿园里学过,但是小学老师会教的更详细:左中右结构、三点水加一个“胡”、形声字等等。小学考试考这些,孩子就不会啦,因为在幼儿园他没学过。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认识很多字,小学考试却不如那些以前不认字的孩子?原因就在这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以为会了,就不再认真听,当然考不好。

所以,对孩子的入学准备,不要抢跑,就像一场比赛,是有规则的,你要抢跑,一次警告,两次直接出局。可是现在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先学一些,将来上学会简单一点。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台阶”实验:

一个48周开始,一个53周开始,结果却是同时学会爬台阶,而且后学者爬的更快,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样本有问题?格赛尔又用不同人种、不同家庭文化的双胞胎来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格赛尔由此得出结论:

任何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基础的,脱离生理自然成熟的规律,过度追求所谓的心理成熟,是不可能的事情。

格赛尔还认定孩子11个月的时候是学习行走的关键期。

在90年代初,美国有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总想着突破规律,试图通过早教,促进孩子的发展。

大家知道,新生儿14周时,如果扶着胳肢窝,把他搀起来,他两个小脚就会捣腾,这叫行走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就以14周大的孩子为对象进行训练,结果让大家很满意,孩子7个月就会走路了。

正常情况下,孩子是11-13个月会走路,相比之下,7个月会走路算得上巨大成功,于是美国开始加大推广。但几年之后,问题出现了,这批孩子腿型不正常,要么是O型,要么是X型。项目只能叫停,而且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帮这批孩子做PT、OT进行训练、矫正腿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要遵守规律,而不是超越规律。人总有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就好比上小学,孩子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以孩子学写字为例,西方国家,孩子5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中国要6周岁才可以,为什么晚了一年?这里面是有道理的!

汉字和字母不一样,写汉字需要调用44块肌肉,而写英语、法语、德语只需要27块肌肉就可以了。写英法德语时,无名指和小指环在掌心,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笔,用小鱼际支撑,利用小鱼际部位的弹性,把字母画着圆圈往后拉。

汉字不是,每一个汉字都是象形,像画画,小拇指和无名指是一个支撑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握着笔的部位是一个点,笔尖在纸面上又是一个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样才能把字“画”完。“画”完之后,小拇指和无名指微微抬起,手往后抽,换一格继续写……也就是说正确的硬笔书法,写完一行字,字底下应该有两行指甲印——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点。

就是因为写汉字要求的更精细,需要的视觉辨别能力更高,所以我们都是六周岁才去上学。这是国家是专门做了研究才决定的,所以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5岁就把孩子送去上小学,孩子肯定也会写字,但握笔方式是错误的。我在大学监考时发现,很多学生的握笔方法都是错误的,都用写字母的方式来写汉字。为什么现在孩子写字越来越难看?就是因为握笔方法不对。

德国的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压力大了,孩子会有紧张和不安全感,体内会释放一种激素,像酸液一样流遍整个大脑。这种激素对人体不利,尤其伤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神经。激素会使得边缘神经系统的神经树突不再生长,这样就不可能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于是就在大脑中留下除不掉的印记,孩子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行为、情感,并且会持续终身,表现为自闭症、抑郁症、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症、抽动症以及一些成瘾行为。

重点说一下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我在美国波士顿学院读书,教授跟我讨论自闭症的时候,我一脸茫然,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自闭症的发病几率是多少呢?

调研发现,自闭症孩子都在三高家庭,哪三高?高学历、高社会阶层、高收入。目前为止,还没有农民家的孩子得自闭症。为什么都在三高家庭?与家庭的压力密切相关。

德国生理学家拍了两张照片,分别是有压力和没有压力的孩子脑细胞结构。

上图:是没有压力的,神经分叉树突分了很多的叉,细胞上有许多的联结。

下图:是有压力的,受损的细胞上相对来说联结比较少,分叉也比较少。

所以我们现在要坚决反对在幼儿园时给孩子太大压力,那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只想着为上小学做准备,那属于鼠目寸光。

人生是一项由生到死的马拉松比赛,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课程学一遍,本以为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不知道领跑绝不会超过2个月,关键能力没有在幼儿园得到发展,最终会沦落为仲永之流。

仲永五岁就能写诗,写的还很好,是天才、神童,后来怎么样了?泯然众人矣!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使其达到入学成熟水平,为未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充分准备,而不是只为小学做准备。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二、幼儿小学化的原因及危害?

幼儿小学化的原因是因为小学一年级拼音读写只安排一个月左右的课时,不提前学跟不上课程安排。危害是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三、幼儿小学化的危害是什么?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1、 违背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让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会高于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发展水平,所以这种方式属于拔苗助长的方式,只会阻碍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发育。

2、 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应付大量的写字、算术等等任务,那么就会大大的剥夺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而这些经历只会让孩子提前到厌学!

3、 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孩子们的童年本来就应该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这些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如果让孩子幼儿园小学化,那么就会剥夺了孩子们欢乐的童年。

4、 让家长盲目的竞争跟风。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就会真想把孩子送进教学会更浓的幼儿园儿,幼儿园也会为了牺牲资源投其所好,让幼儿教育走上小学化的道路。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白幼儿教育要给孩子的是什么,而不能向老师提出违背幼儿教育的规律要求。

5、 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过多的学习了小学的知识,那么孩子在上小学以后就可以不花费大力气就获得好成绩,这样会使孩子不愿意动脑,不爱思考。对于这种提前学习只是让孩子一时的领先,会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上慢慢的在滑向低谷,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6、 造成小学学生成绩差异悬殊,无法教学。如果幼儿园提前教小学的内容的话,就会让一部分孩子对于小学的内容非常熟悉,而另一部分孩子对于小学的内容很陌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很难统一的安排教学,而对于老师来说最难教的不是知识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

7、 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都应该给予他们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容,这就叫做教育的适宜性,而如果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内容,那么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8、 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很难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以及智力的发展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养方法,才能够保障幼儿的健康快乐。

四、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提前让孩子接触小学的知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更扎实。

五、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的措施?

在农村幼儿园中,有很多班级间接或者变相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以学拼音,写字,学数字,做数学题为主,并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幼儿园虽然使用了幼儿园用书,但并不注重以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还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

六、如何看待幼儿园小学化?

今天,幼儿园小学化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早在80年代就有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讨论。

幼儿园小学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提前进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训练学习,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为了防止出现漏洞,文件还明文规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的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小学提前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的话题,在2012年两会上,被首席火箭专家王永志提出来之后,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去小学化的浪潮。

为什么幼儿园非要去小学化呢,因为副作用太大。

从伦理角度看:孩子在幼儿园本来就是做游戏的,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烂漫和快乐。幼儿园小学化亵渎了儿童的童年,所以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从生理角度看:幼儿园小学化属于过早、过度教育,这和使用童工一样,都是摧残儿童,大脑神经会自我保护,导致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迟钝?为什么感觉傻了、书呆子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认知角度看: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一个特定过程,皮亚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让幼儿园孩子直接学习小学内容,相当于让孩子跨过本阶段,跳到下一阶段,这就打乱了认知发展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人格角度看:强迫幼儿去做小学生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挫败感。因为他发现太难了,总也学不好,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种下厌学的种子,导致不良人格。

乘法是二年级的学生才要求学的,三四岁的孩子连加法都没有掌握,怎么能理解乘法呢?就算背出来,也不是真正的学会。所以请尊重孩子,不要强迫他们学习那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

从兴趣角度看:感兴趣的东西不让学,非要学认字、算术、拼音、外语等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会退缩、厌学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从而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

从习惯角度看:强制灌输,会导致消化不良。就像图中的小女孩。消化不良是要闹肚子的,就像很多地方的教育,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是一个劲儿要求背诵,以为孩子能背下来就会了。

有许多提前学习的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发现老师一讲就会,可是孩子一考就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学老师和幼师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以识字为例,汉字有专门的教学法,语文老师当年在读师范的时候,一定要学《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而今天的幼儿园老师,您学过这门课程吗?认字就能教书吗?会唱歌就是歌唱家吗?会写字就是书法家吗?当然不是!

幼儿园老师教学时只能教孩子整体认知。举例来说,湖南的“湖”,孩子会说认识,因为幼儿园里学过,但是小学老师会教的更详细:左中右结构、三点水加一个“胡”、形声字等等。小学考试考这些,孩子就不会啦,因为在幼儿园他没学过。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认识很多字,小学考试却不如那些以前不认字的孩子?原因就在这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以为会了,就不再认真听,当然考不好。

所以,对孩子的入学准备,不要抢跑,就像一场比赛,是有规则的,你要抢跑,一次警告,两次直接出局。可是现在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先学一些,将来上学会简单一点。这其实是一种无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双生子爬台阶”实验:

一个48周开始,一个53周开始,结果却是同时学会爬台阶,而且后学者爬的更快,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会不会是样本有问题?格赛尔又用不同人种、不同家庭文化的双胞胎来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格赛尔由此得出结论:

任何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一定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基础的,脱离生理自然成熟的规律,过度追求所谓的心理成熟,是不可能的事情。

格赛尔还认定孩子11个月的时候是学习行走的关键期。

在90年代初,美国有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总想着突破规律,试图通过早教,促进孩子的发展。

大家知道,新生儿14周时,如果扶着胳肢窝,把他搀起来,他两个小脚就会捣腾,这叫行走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就以14周大的孩子为对象进行训练,结果让大家很满意,孩子7个月就会走路了。

正常情况下,孩子是11-13个月会走路,相比之下,7个月会走路算得上巨大成功,于是美国开始加大推广。但几年之后,问题出现了,这批孩子腿型不正常,要么是O型,要么是X型。项目只能叫停,而且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帮这批孩子做PT、OT进行训练、矫正腿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要遵守规律,而不是超越规律。人总有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就好比上小学,孩子是要做一些准备的。

以孩子学写字为例,西方国家,孩子5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中国要6周岁才可以,为什么晚了一年?这里面是有道理的!

汉字和字母不一样,写汉字需要调用44块肌肉,而写英语、法语、德语只需要27块肌肉就可以了。写英法德语时,无名指和小指环在掌心,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着笔,用小鱼际支撑,利用小鱼际部位的弹性,把字母画着圆圈往后拉。

汉字不是,每一个汉字都是象形,像画画,小拇指和无名指是一个支撑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握着笔的部位是一个点,笔尖在纸面上又是一个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这样才能把字“画”完。“画”完之后,小拇指和无名指微微抬起,手往后抽,换一格继续写……也就是说正确的硬笔书法,写完一行字,字底下应该有两行指甲印——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点。

就是因为写汉字要求的更精细,需要的视觉辨别能力更高,所以我们都是六周岁才去上学。这是国家是专门做了研究才决定的,所以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5岁就把孩子送去上小学,孩子肯定也会写字,但握笔方式是错误的。我在大学监考时发现,很多学生的握笔方法都是错误的,都用写字母的方式来写汉字。为什么现在孩子写字越来越难看?就是因为握笔方法不对。

德国的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压力大了,孩子会有紧张和不安全感,体内会释放一种激素,像酸液一样流遍整个大脑。这种激素对人体不利,尤其伤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神经。激素会使得边缘神经系统的神经树突不再生长,这样就不可能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于是就在大脑中留下除不掉的印记,孩子就会产生消极的思维、行为、情感,并且会持续终身,表现为自闭症、抑郁症、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症、抽动症以及一些成瘾行为。

重点说一下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我在美国波士顿学院读书,教授跟我讨论自闭症的时候,我一脸茫然,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自闭症的发病几率是多少呢?

调研发现,自闭症孩子都在三高家庭,哪三高?高学历、高社会阶层、高收入。目前为止,还没有农民家的孩子得自闭症。为什么都在三高家庭?与家庭的压力密切相关。

德国生理学家拍了两张照片,分别是有压力和没有压力的孩子脑细胞结构。

上图:是没有压力的,神经分叉树突分了很多的叉,细胞上有许多的联结。下图:是有压力的,受损的细胞上相对来说联结比较少,分叉也比较少。

所以我们现在要坚决反对在幼儿园时给孩子太大压力,那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只想着为上小学做准备,那属于鼠目寸光。

人生是一项由生到死的马拉松比赛,孩子在幼儿园就把小学课程学一遍,本以为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不知道领跑绝不会超过2个月,关键能力没有在幼儿园得到发展,最终会沦落为仲永之流。

仲永五岁就能写诗,写的还很好,是天才、神童,后来怎么样了?泯然众人矣!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使其达到入学成熟水平,为未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充分准备,而不是只为小学做准备。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21世纪以来,教育“去小学化”的立场更坚定。

2001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也是大家熟知的学前教育国十条,这个文件中提出了学前教育要开启三年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出了“普惠”),以及2012年5月23日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都有相关内容重申。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该《通知》也是教育部第一次以“去小学化”为主题的专门通知,并且要求各省各地书面报送整改情况。

再就是到2018年7月,6年半以后,教育部《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比11年的文件更加细化。

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细则,山东的细则甚至细化到10以内的加减法就算小学化。

各地小学化的检查也越来越严格,很多地方直接进幼儿园查孩子书包,发现书本就认定小学化。

小学化的核心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幼小衔接到底有没有必要,到底如何衔接的问题。从大部分家长的反馈来看,觉得问题出在小学,不在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是标准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各打五十大板,小学要加打三十大板。稀缺教育资源的争夺,害怕不学就输在起跑线,以后跟不上,似乎才是问题的核心。

全国各地的“大班空巢”现象,不止在三四线城市,二线武汉的调查也是雷同。上海地区的民办园大班“加餐”,出勤率明显高于小中班。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讲到底还是“向上流动”的焦虑,今天小学有门槛,幼儿园“小学化”和幼小衔接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图为:触目惊心的小学化课程

七、幼儿园如何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教学计划,不教学生小学知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八、幼儿园小学化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小学化不仅会削弱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还会冲击正常的幼儿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满足家长虚荣心需求的同时,却因孩子过早的承受学业负担而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九、关于冬天的讨论幼儿园?

美丽的冬天  一、主题名称:

  幼儿园主题活动《美丽的冬天》

  二、主题选择:

  的原由提起冬天,大多数人的感受是寒冷,刺骨的风,一望无边的茫茫白雪,但对于孩们来说就有所不同了,滑雪、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活动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了《美丽的冬天》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冬天的美丽与神秘,激发孩子们对冬天的热爱之情。

十、如何看待幼儿园小学化呢?

幼儿园小学化屡禁不止,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家长们的焦虑和对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教学重点不了解导致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幼儿园为了盈利而向市场妥协造成的。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有多大呢?

1、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好,坐都坐不住,怎么能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学习小学内容呢?强行要求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孩子不想上幼儿园;

2、孩子在3—6岁,学习思维尚未形成,此时学习,要比小学学习更吃力,孩子会因为吃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价值坐在那里学习严重违反孩子这个阶段的天性,耽误了孩子的玩耍,孩子的厌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到了小学,对学习更是没有兴趣,更容易因为学习难度而导致自卑心理。

3、磨灭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的童年不幸福。

家长们为了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化内容,其实就相当于暴力拉扯孩子的双腿,希望他长高一点跑快一点,实际上却是:因为拔苗助长的原因,你的孩子可能到了小学就会双腿骨折,导致跑都不能跑。

提前小学化,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孩子幼儿园就能背诵唐诗,写字算算术,家长觉得好有面子,逢人就说自己孩子聪明。结果到了小学,完了!连个正常的孩子都不如了,为什么?厌学啊!自卑啊!

所以好多家长,看到幼儿园不教小学化内容,还要提出质疑,还要威胁转园,实在是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里推。

幼儿园民办的75%,这些民办幼儿园为了赚钱,就只能被动迎合时常咯!没有一点教育原则的幼儿园,无视政策教授小学化内容的幼儿园,都是残害孩子的罪魁祸首。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