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学者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意思

bdqnwqk2023-06-25问题1

一、从而古义和今义,学者的古义和今义?

从而,古文中是两个词,例如唐代韩愈的《师说》中有“吾从而师之”,从,跟随;而,连词,表顺承,不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跟随他以他为师。从而,今义是一个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用于后一小句开头,只有语法功能。

学者,古义是泛指求学的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今义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人。

二、方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盖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古义

fāng

【动】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parallelboats;parallel〗

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等同;相当〖match;beequalto〗

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

比拟〖compare〗

方丧三年。——《礼记·檀弓》。疏:“谓比方也。”

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

辨别〖differentiate〗

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

占有〖occupy〗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通“放”(fàng)。依据;依托〖relyon〗

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通“仿”(fǎng)。模拟〖mimic;simulate;copy〗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

通“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vilify;defame;slander〗

子贡方人。——《论语·宪问》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世说新语》

fāng

【名】

竹木编成的筏〖raft〗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方形〖cube;square〗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聊斋志异·促织》

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

方向;方位(方向位置)〖orientation;direction〗。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

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

方面〖party;side〗

相对于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线而言的场所、空间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

相反于或相比着另一方位观察的一个方位。如:双方平衡

交易、战斗或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双方均未获胜

指四面

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

指四面,周围,四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

规律;道理〖law;rule;reason〗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指学问。)——《庄子·秋水》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moralprincipleandknowledge;learning〗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

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韩非子·六反》

合成药物的配方〖recipe〗

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

又如:方诊(处方和诊察病情);方脉(医方和脉象);医方

一个数的n次乘方的简称〖power〗。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

品类;类别〖sort〗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礼记》

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

大地〖theearth〗。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舆(大地)

平方米的简称〖squaremetre〗。如:铺地板十五方

立方米的简称〖cubicmetre〗。如:一方木材

以最弱可听声为零开始的响度单位,与声强的分贝标度相当,某一声音的方数等于听起来同样响时1000赫纯音的分贝数〖phon〗

方法〖method〗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方苞《狱中杂记》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

方圆。指土地面积〖circumference〗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

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通“房”(fáng)

植物种子的外皮〖shellsofseeds〗

既方既阜,既坚既好。——《诗·小雅·大田》

住室〖room〗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

fāng

【形】

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upright〗

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

通“旁”(páng)。遍,广〖allover;vast;wide〗

方施象刑惟明。——《书·益稷》

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注:方,大也。

又如:方行(广泛施行)

fāng

【副】

方才〖just;atthetimewhen〗

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沈括《梦溪笔谈》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当,正值)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在”

守门卒方熟睡。——《资治通鉴·唐纪》

余方心动欲还。——宋·苏轼《石钟山记》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方殷(正当剧盛之时)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will〗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一并”〖together〗

甲兵方起于天下。——《墨子·备城门》

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only〗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韩非子》

fāng

【介】

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at〗

方其盛时必毁。——《素问》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于东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今义

方fāng〈动〉(1)(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2)同本义 [parallel boats;parallel](3)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4)等同;相当 [match;be equal to](5)比拟 [compare](6)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7)辨别 [differentiate](8)占有 [occupy](9)通“放”({fàng})。依据;依托 [rely on](10)通“仿”({fǎng})。模拟 [mimic;simulate;copy](11)通“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vilify;defame;slander]

古义

盖蓋gài【名】(形声。从艸,盍(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mat〗李巡曰:“编菅茅以覆屋曰苫。——《尔雅》。按,覆屋用茅若苇。苇不白,惟茅白也。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左传·襄公十四年》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雨伞〖umbrella〗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宋·苏轼《教战守》车篷〖awningonacarriage〗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容器的盖子〖lid;cover〗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像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耢〖rake〗。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通“阖”(hé)。门扇〖doorleaf〗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荀子·宥坐》盖蓋gài【动】遮蔽;掩盖;引申为概括〖hide;cover〗盖,加也,加物上也。——《释名·释言语》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墨子·备穴》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说林》所盖多矣。——《左传·成公二年》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荀子·王制》治舍盖屋。——王褒《僮约》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又如:盖脸(遮羞);盖抹(掩盖;遮掩);盖藏(掩盖;隐藏)引申为胜过、超出〖surpass〗功盖天下。——《庄子·应帝王》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又如:盖代(绝代,绝世)建造〖build〗。如:盖新房;盖造(建造)通“害”(hài)。伤害,杀害〖damage;injure;killanddestroy〗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书·吕刑》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又如:相盖(相害;加害)通“阖”。关闭〖close〗盖天下,视海内,长举而无止,为之有道乎?——《管子·山权数》盖蓋gài【连】因为,由于〖because〗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苏洵《六国论》又如:盖缘(因为);盖因(因为);有所不知,盖未学也发语词〖oh〗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西游记》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蓋gài【副】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about;probably〗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清·袁枚《祭妹文》却,则〖but〗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通“盍”(hé)何〖why〗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何不〖whynot〗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另见gě

今义

盖gài繁体:蓋(1)(形声。从艸,盍({hé})声。本义: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2)苫,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 [straw mat](3)又如:苫盖(茅草覆盖物)(4)雨伞 [umbrella](5)车篷 [awning on a carriage](6)又如:盖弓(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7)容器的盖子 [lid;cover](8)又如:壶盖;盒盖;引擎盖;照像机镜头罩盖;窄口瓶盖;盖盅(一种有盖子的茶杯)(9)耢 [rake]。一种整地的农具。如:盖磨(即耢。平整土地的农具)(10)通“阖”({hé})。门扇 [door leaf]盖gě繁体:蓋古地名 [Ge town]。战国齐盖邑,汉置盖县,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三、博士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博士的古义是

bó shì ㄅㄛˊ ㄕˋ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

《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在大学或独立学院研究所研读的博士候选人,通过该校(院)​学位考试,经教育部覆核无异者,所获颁的学位,为现今最高的学位。

4.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博士的今义是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中国则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

  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

四、须臾古义今义分别解释?

须臾古义解释

1、优游自得。

①《仪礼·燕礼》:“寡君有不腆之酒,以请吾子之与寡君须臾焉,使某也以请。”

②《文选·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须臾以相羊。”李善注引王逸曰:“须臾、相羊,皆游也。”一本作“逍遥”。

2.从容,逝去。

①《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五》:“此‘须臾’与《中庸》‘道不可须臾离’异义。须臾,犹从容,长寿之意也。言足下所以得从容至今不死者,以 项王 尚存也。

③《汉书·贾山传》:‘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少须臾’即少从容,亦长寿之意也。故《武五子传》‘奉天期兮,不得须臾’张晏曰:‘不得复延年也。’从容、须臾,语之转耳。”

3.片刻,短时间。

①《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宋洪迈《容斋三笔·瞬息须臾》:“瞬息、须臾、顷刻,皆不久之辞,与释氏‘一弹指间’,‘一刹那顷’之义同,而释书分别甚备……又《毗昙论》云:‘一刹那者翻为一念,一怛刹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睺罗,翻为一须臾。’又《僧祗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③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须臾蜃气吐,岛屿失恒踪。”

④明梁辰鱼《浣纱记·允降》:“我劳心数年,提兵十万,深入敌境,克在须臾。”

⑤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那共城区区小邑,怎挡得两路大军。如泰山压卵一般,须臾攻破。”

⑥清李渔《巧团圆·全节》:“小小一枝箭,发出如雷电;陵谷转沧桑,世界须臾变。”

⑦冰心《寄小读者》二九:“这颜色须臾万变,而银灰,而鱼肚白,倏然间又转成灿然的黄金。”

4.古代阴阳家的一种占卜术。

①《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李贤注:“须臾,阴阳吉凶立成之法也。今书《七志》有 武王 《须臾》一卷。”

须臾今义解释

须臾,

汉语词汇,拼音:xū yú。

意思是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与倏然、倏忽、忽然为同义词。

五、尝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古义

嘗、嚐

cháng

【动】

(形声。从旨,尚声。“旨”,滋味美。本义:辨别滋味,品尝)

同本义〖taste;trytheflavourof〗

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月令》

臣先尝之。——《礼记·曲礼》

不敢尝。——《论语》

百鬼迪尝。——《汉书·礼乐志》

尝其旨否。——《诗·小雅·甫田》

又如:尝酒;尝食(试辨食物的味道);尝酎(祭祀的时候,尝一尝新酒的滋味)

尝试〖try〗

尝,试也。——《小尔雅》

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人,若何?——《左传·襄公十八年》

又如:尝巧(试验其技巧);尝汤戏(正戏前加演的短戏)

经历〖experience〗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左传·僖公十八年》

又如:备尝艰苦;尝到了公职的甜头

cháng

【副】

曾经〖havealready〗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今义

尝cháng

繁体:嘗、嚐

(1)(形声。从旨,尚声。“旨”,滋味美。本义:辨别滋味,品尝)

(2)同本义 [taste;try the flavour of]

(3)又如:尝酒;尝食(试辨食物的味道);尝酎(祭祀的时候,尝一尝新酒的滋味)

(4)尝试 [try]

(5)又如:尝巧(试验其技巧);尝汤戏(正戏前加演的短戏)

(6)经历 [experience]

(7)又如:备尝艰苦;尝到了公职的甜头

六、君子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今义: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古义: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七、去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古义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今义

字义

● 去

qù ㄑㄩˋ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八、或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或:今义为也许,有时,表示不定(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可单用“或”)。

古义〈代词〉1.本为:国家;读 yù。

2.为有的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例句: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3.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连词〉1.用作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如:或若(假使,倘或)

〈副词〉间或,有时

例句: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动词〉1.通“惑”;迷惑。

例句: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2.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例: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九、家禽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家禽在古代既指人工饲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也指自己的儿子;在今天就仅能指人工饲养的禽类了。清代孙枝蔚诗《留别钱退山》中有云:家禽实逊神童慧,是说我的儿子实在是够不上称为神童,这里的家禽,就是自己的儿子的谦逊的说法。现代则千万不要使用这样的说法,否则可能会被人耻笑了。

十、书的今义和古义分别是什么?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