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2023-06-06问题

一、教师怎样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呢要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敢于问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然后要教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认识到哪个地方会出问题的这种能力。首先要对事情提出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让孩子看见你的美好,

你也会在孩子身上看到美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法律,小到集体家庭,都有规章制度。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在这张纸上画了什么,纸上就会呈现出什么图画。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将来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成才了。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则,从而愿意学习规则、执行规则,并慢慢养成习惯。

首先,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创建形式多样的引导氛围,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和完善自我。纠错和引导行为要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讲解具体事迹和道理,促进内化进程,“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就是要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比如: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不说笑打闹;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叫喊,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等

最后,老师或家长要讲清楚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么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手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

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形成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地提醒、监督,帮助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竞争中的必要能力,每个的创新能力的大小有所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有极高的创新能力,而有些人却需要激发。

在学生时代,创新能力引导十分重要。是今后学业进步和事业有成的必要条件。

中国有一个三钢五常的传统习惯,小孩都要听大人的,听老师的,所以在中国小孩那里就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什么东西都已经有了正确且唯一的答案,这是对小孩创新思维极大的扼杀和抑制。

事实上,科学从没封顶,我们现在所知的科学知识,只是科学的一个段落,远没有达到封顶的状态,且永远不会封顶。一定要让小孩去寻找更多更好更科学的方法,也要激发大学生去探索新的科学的方法。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学长和有所成就的人交流学习。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对自己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进行衡量,有哪些需要加强和提高。

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方面来单独阐述。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另外,有的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或敷衍了事,我们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被扼杀了。

一、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观念去观察生活,想生活,得到数学信息,形成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也就加深了。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一些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认识,

许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去创设有趣、合理的情景,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我认为教师只有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才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景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加强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解决问题多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通过一些练习发现学生缺乏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例如有一道解决问题“以下的商品按半价出售”好多小孩就不知道半价什么意思,导致了在做这道题目时就比较被动,无从下手。

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所教知识经常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应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现问题了不要紧,要紧的是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纠正继续犯。平时我们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对错误的过程及时反思也更重要。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喜欢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你认为以后在做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学生不断的反思,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不用你问他也会想了,会自己自觉反思了,从而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面山小学郑晓明供稿审稿:孙铁鹰

五、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利用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1、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在社会的需求下,计算机具有广阔前景,它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家庭,这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课中,我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这种轰动的社会效应从而引发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再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这两者有机地结合会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如:在教学“绘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画笔中直线、长方形、多边形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一组画国旗,另一组画党旗。两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做题。画党旗一组同学动手画旗的布面,而画国旗的学生则先把画布填充为黄色,再在黄色的底色上画五角星,最后,再把画布填充为红色。于是我让这组同学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原来,这样可以便于填充颜色。学生经常有这样偶然的发现,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总结思维的规律,启发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反过来想一想,从而,打破了思维定势和陈旧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思维变通性。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到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六、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主要是打扫卫生方面,但大多学生往往没有形成主动自觉劳动的意识,比如在家里就往往以学习之名拒绝劳动。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那么,学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呢?第一、学校领导层和政教处、班主任、政治和语文等科任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和教育教学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劳动的观念、意识和实践,形成多维度的教育强化。第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劳动观念理论指导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感受劳动乐趣、获得劳动经验和提高劳动技能,让学生有乐趣感有获得感。第三、鼓励学生在学校以外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家庭社会劳动,拍下劳动最美瞬间,比学习比劳动,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方向。

八、‎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我认为应该这样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首先学校方面,老师要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和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兴趣,不要只是唯成绩论。

2.家长确立正确的育儿观,改变自己望子成龙的这种想法,注意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平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一个好的榜样。

九、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而探究的果,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孟德尔以常见的高茎自交后代出现矮茎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进而研究总结出了基因分离规律。 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标准 1、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 倡导探究性学习 2、具体的课程目标(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很重要)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 (二)教材的内容 1、七年上册21页:观察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2、七年下册23页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3、七年下册55页探究活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4、七年下册104页探究活动:测定反应速度。 二、提什么样的问题 1、问题的分类 角度一:科学的问题与非科学的问题。 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诗人可能感叹它历经多少风霜,商人可能关心它值多少钱。 象生物问题、物理问题和化学问题属于科学的问题,艺术问题等是非科学问题。 角度二:可以探究的问题与不可以探究的问题。 可探究问题: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需要证据和逻辑。 不可以探究的问题是不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回答,不需要证据和逻辑。 比如:丹顶鹤是否喜欢其它的雌丹顶鹤。没有什么意义。 角度三:真实的问题与虚假的问题。 真实的问题:问题的指向的应答预是真实的。 虚假的问题:问题的指向的应答预是不真实的好虚假的。 比如问题:天空中的玫瑰有没有刺,象这样的问题是不真实的和不存在的。 角度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与没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比如鸟类的飞行特点中,哪种鸟类飞行的最高,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探究价值。 角度五:具体的问题与抽象的问题。 具体的问题指的是问题的指向清晰明确,是具体的。 抽象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回答不清晰、不明确。 比如八下11页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问题1: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现象? 问题2: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问题2,提得较好。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1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角度六:低层次的问题与高层次的问题。 不用更深层次的理解属于低层次的问题。 受好奇心的驱使,发现的现象和已有知识相矛盾,而冲破差距,导致新知识的产生。这样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问题。 较高水平的问题的特征: (1)较高的知识关联度。 指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落到地上,会有这样的问题: ①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 ②苹果本来静止在树上,是什么力是它运动? ③苹果不向上运动,也不向左和向右运动,是否与向下的力有关。 (2)较高的预设明确度。 指问题指向的应答预的明确程度。还是以上例子,如问题①可以从物理方面也可从生物方面回答,应答预比较宽泛,明确度低。 (3)较高的信息综合度。 指问题中反映信息的多少(指广度)以及信息间的联系程度、反映的程度。 问题:为什么树上的苹果落在地上,而天上的月亮不落在地上? (4)较高的思维激活度。 是指逻辑思维、联想、想象和求异思维的参与程度。而且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问题。 例如八下15页:三个问题:小蝌蚪的尾巴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小蝌蚪长的很像小鱼,这说明什么?最后一个问题就属于高水平的问题。 三、怎样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回事吗? 笼统地说是一回事。仔细分析又不完全一样。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1、问题提出的途径 (1)来自已有理论或知识和经验事实的矛盾 (2)来自理论本身存在的逻辑困难或悖论 (3)来自不同理论的争论 例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在条件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需要水,但是把种子扔到水,不但没有萌发,反而烂掉了,那么就有这样的问题:种子萌发,除了需要水,还需要哪些条件呢?于是就有了空气、温度等等的外在条件被发现。 2、发现问题 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例子。 3、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学生把发现的问题用明确的语言用疑问句表述出来。 比如你明天要出行,关心明天会不会下雨。你可能会问:“明天天气怎样?”别人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可能会回答:“天气预报说明天有五级风”,或“明天是37度”。你还得问:“下不下雨呢?”人家才知道你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再举一个生物学的例子。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细胞为什么有细胞壁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因为植物细胞中有特定的酶来合成纤维素等成分,形成细胞壁”,或“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等。如果问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什么作用,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再比如七下21页,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为什么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 (2)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可能与它们的食性有关系。 (3)猫和兔的眼睛的位置不同,这与它们的食性有关系吗? 这里(1)和(3)是问题。其中(3)是较高水平的问题表述,因为它2比较具体,而且各种信息的综合度较高。 四、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有的课,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一环扣一环,而且落实的也不错。但是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题。如果用以往的评价标准,这是一节好课;但是用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则不是一节好课。 2、创造情境,营造氛围 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老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比如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当然,观察可以是看实物,也可以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看过之后,再联系学生熟知的一种生物来类比,比如同人类比,想一想他所熟悉的这种生物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关于草履虫的问题了,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景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中的背景资料,也是用于启发学生提问题的。 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面对一棵枝叶繁茂的松树,科学家可能会问它的分类地位、树龄、虫害等问题,诗人可能感叹它历经多少风霜,商人可能关心它值多少钱。前者是科学问题,后二者则不是。科学课以探讨科学问题为主,其他问题也不能一概排斥。问题是否明确具体,前面以经谈过。关于对问题的探究价值的评价,则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关于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大花生的果实中有个小的吗?”这一问题就比较简单;“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到贫瘠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会怎样呢?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的果实又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了,它调动了学生关于性状与遗传、变异和环境关系的知识,探究的价值更高。此外,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学生想像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也是重要的。

十、如何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优秀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那么,什么是自我控制呢?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幼儿的自控能力相对于成人来说是很弱的。我们也不要求幼儿的自控能力有多好,他毕竟是孩子。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表现得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冲动,我行我素,也是让我们担忧的。 造成幼儿自控能力很差的原因有:

(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不用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是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

(二)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年龄小的孩子会表现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常有的,但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也会表现的冲动,不能约束自己,这与他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

(三)现在的家庭,很多是四二一的模式,那么多的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况且,成人教育观念的不同,势必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差别,两代人教育观的差异,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此多的原因,对孩子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是很不利的。 因此,我对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运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游戏带来的欢快。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游戏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了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如操作拼图游戏时,我有意识地让几个幼儿共同来完成。游戏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和轮流游戏,即使是很急噪的幼儿也逐渐能静下来和同伴一起完成拼图。组织这样的游戏活动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能力表现的比较突出。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可借助游戏的魅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从而学习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学习在游戏中遵守秩序,学会等待、合作,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游戏中他们要排队买东西,排队领钱,和同伴合作游戏,从中也能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行为规则。如在运动游戏时,我经常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竞赛游戏中,同组的幼儿在等待中相互鼓励,相互提醒。随着教师提出的游戏规则,孩子们的自控行为不断提高,集体观念也逐渐增强。

二、创造环境,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作为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前后一致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养成幼儿遵守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习惯。因此,我向幼儿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的,能让幼儿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也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在日常教育中还应帮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从别人对他行为的评价转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评价。当幼儿能够遵守有关行为规则时,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如每一次的讲评课,我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哪些事情应该做的,哪些事情不应该做的,有时孩子们的评价还真能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幼儿逐步约束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