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古文意思解释(学者古文意思解释大全)
一、解释古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 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桓公怒,欲倍其约④。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②颜色:脸色。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④倍:通“背”。背弃、违背。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二、古文解释?
1.泛指文言文。
2.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文风,提倡先秦和汉代所使用的散体的文言文,并把它叫做古文。
3.指春秋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即东土文字。
详细释义
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 战国 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 曹魏 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 长沙 仰天湖 楚 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 唐 代则指隶书。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仓頡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三、捉刀古文解释?
词目:捉刀 拼音:zhuōdāo 词义:原指执刀护卫,后用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 基本解释[ghost-write]《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曹操叫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来使,自己持刀站立床头。后因称代人作文或顶替人做事为“捉刀”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世说新语·容止》
四、于古文解释?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五、何古文解释?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六、善字古文解释?
“善″字在古文中有善良、好、长于、容易等意思。现代汉语不用的意思是表应答的意思“好的″,比如:王曰:善。
七、古文《钓鱼记》解释?
翻译: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
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应该记下来八、蓄的古文解释?
蓄 xù
〈动〉
(1) (形声。从艸,畜声。本义:积聚,储藏)
(2) 同本义 [store up;accumulate]
蓄,积也。——《说文》
蓄,聚也。——《广雅》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洪恩素蓄。——张衡《东京赋》
蓄积者,天下之太命也。——《贾子·无蓄》
无三年之蓄。——《礼记·王制》
蓄积索,田畴荒。——《韩非子·初见秦》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国语·楚语下》
将军蓄米,将疗饥乎;将破敌乎?——《新五代史》
(3) 又如:蓄火(蓄留火种);蓄菜(把蔬菜制成菜干、咸菜等加以储藏。也指菜干,咸菜等);蓄余(储蓄节余的财物);蓄毓(储积培育);蓄租(积聚);蓄艾(本指蓄藏多年之艾以治久病,后比喻应长期积蓄以备急用)
(4) 畜养 [raise (domestic animals)]
使得植桑麻、蓄鸡豚,以为岁时伏腊婚嫁之资。——《美芹十论》
视成所蓄。——《聊斋志异·促织》
蓄劣物。
(5) 又如:蓄内(蓄养内人);蓄私(蓄养妾媵私人)
(6) 蕴藏;怀有 [hold in store;cherish;keep in mind]。如:蓄疑自误(蓄藏疑虑,自我耽误);蓄怨(累积的怨恨;聚积怨恨);蓄思(积存已久的思念)
(7) 留着不剃掉 [grow]。如:蓄发(留发使长。多指和尚尼姑还俗而言)
(8) 等待 [await]
盍远迹以飞声兮,孰谓时之可蓄?——《后汉书》。
九、疑神疑鬼的古文解释?
疑神疑鬼,出自明·张岱《琅嬛文集·萧丘〈谵述〉小序》:“谵者非梦非幻,疑鬼疑神,若图谶,若镜听,若童谣,人所奉为蓍蔡,以卜休咎,是名曰谵。” 本义是如神似鬼,形容神秘奇妙。后用作形容人非常多疑。
十、虽的古文解释?
虽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即使、纵然。例句:《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虽然,例句:《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