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翻译(学者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翻译英文)
一、翻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1、此内容是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2、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扩展资料:1、《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2、《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4、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二、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古文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牧民”,牧:动词,管理. 疾:疾苦,痛苦。必:一定试译:凡是治理民众,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三、知之者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
翻译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出自《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四、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的翻译?
【原文】
臣光曰: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高宗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译文】
臣司马光说:过错,是人所一定不能避免的;只有圣人贤者能知道并改正。古代的圣明的君王,担心自己有过错而自己却不知道,所以(专门)竖立(鼓励人向君王提意见的)的木杆,设置(鼓励人)敢于劝谏君王的鼓;(这)难道是(君王)害怕百姓听到自己的过错吗!这是仲虺赞美成汤说:“改正错误决不吝惜。”傅说劝戒高宗说:“不要因为怕别人耻笑便不改正过失。”由此看来,做君王的人,本来就不是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是以改正错误为美德。今叔孙通劝谏孝惠帝,却说“天子没有错误的举动”,这是教导君主文过饰非,这难道不是很荒谬的吗!
【注释】
1、诽谤:进谏。《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周书·柳虬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宋宋祁《绝禁忌篇》:“秦暴汉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诽谤之木”。
2、仲虺:汉族人,奚仲后裔,薛方国君主,生于薛(今滕州市官桥镇薛国故城),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3、成汤:商汤(约前1670-前1587),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4、傅说:傅氏始祖,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前1250-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5、高宗:商高宗武丁,商朝国君(前1259-1200年在位),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6、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后,通跟随楚怀王。怀王为义帝,迁至长沙,通留下侍项羽。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率领诸侯军队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通转投汉军,并举荐勇武之士为汉争取天下。汉王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定陶被诸侯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共订朝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他因功拜奉常,其弟子也都进封为郎。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刘盈即位后,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7、孝惠:孝惠帝刘盈(前211-前188),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前188年),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7年,死时年仅24岁。谥号“孝惠”,葬于安陵。
8、过举:错误的举动。一说指误加擢用。《战国策·楚策一》:“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史记·乐毅列传》:“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羣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唐张九龄《岁初巡属县登高安南楼言怀》诗:“不才叨过举,唯力酬明恩。”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伏望圣慈察臣愚忠,追止前命,无使四方指目,以为过举,亏损盛德,非细故也。”
9、缪:通“谬”。荒谬。
五、论语六则翻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六、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求翻译?
善良的人与我结交为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而那些品德不好的人(由于没与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注]:善者:品德好的人;知:了解。
《明史·宋濂传》载: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话相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七、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翻译?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厘子病且死④,诫其嗣懿子曰⑤:“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⑥。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⑦。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⑧,三命兹益恭⑨,故鼎铭⑩云:‘一命而偻(11),再命而伛(12),三命而俯,循墙而走(13),亦莫敢余侮(14)。饘于是(15),粥于是,以糊余口(16)。’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17)必有达者(18)。今孔丘年少好礼(19)其达者欤?吾即没(20),若必师之(21)。”及厘子卒(22),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23)。是岁,季武子卒,平子立。 ①要绖:古代丧服中的麻腰带。 要,通“腰”。
②飨: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贬退。
④病且死:病重将要死。 且,将要,将近。
⑤诫:嘱告。
嗣:继承人,此指儿子。
⑥灭于宋: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为华督所杀,其子防叔奔鲁,故云灭于宋。
⑦孔子远祖弗父何为宋襄公之子,依礼法当为宋国嗣君,但其让位于弟弟,即后来的宋厉公。
⑧佐:辅助。
⑨三命:指三次加官晋爵。
兹益:更加。
⑩鼎铭:鼎上所铸的文字。
(11)偻:曲背,引申为弯腰鞠躬。
(12)伛:义同“偻”。
(13)循墙:挨着墙。 循,沿着。
(14)侮:欺侮。
(15)饘(zhān,沾):稠粥。
于是:在这个鼎中。
(16)用饘、粥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表示过俭朴的生活。
(17)当世:指做国君。
(18)达者:显贵的人。
(19)好:喜欢。
(20)即没:如果死了。
(21)若:你,指孟懿子。
师之:以他为师。
(22)卒:死。
(23)南宫敬波与孟懿子同为孟厘子之子,此处不应更言“鲁人”。
八、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翻译?
1 翻译: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2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翻译;谷与我是同乡,所以小时候就认识,知道他的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
九、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民族和国家是一面墙,虽然很薄,但依然存在。千年发展,利益在前,信义在后。
十、如何翻译《论语六则》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