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度理论(公共政策制度理论模型案例)
一、制度属于理论吗?
制度理论是关于制度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督促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制定规章制度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制度理论的内涵?
制度理论是关于制度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党的基本理论制度?
党的基本理论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制度:(1)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只有把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有坚强的战斗力。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2)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应认真负责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项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组织保证。(3)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求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此外,其他同志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出现什么情况,也应当随时向党组织汇报和反映。这项制度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之一。(4)党日制度。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的专门时间的规定。通常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次,用以召开党的会议,研究党的工作,进行党的教育,过组织生活,接收新党员入党,以及向群众进行党的宣传工作等。坚持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增进党的团结,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党员交纳党费制度。是指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党组织交纳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一个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党员交纳党费,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照党章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者,应当按自行脱党处理。(6)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根据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共中央于1988年12月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后,这项制度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起来。每年进行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是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清除腐败分子和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7)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政治身份的证明。党组织在党员变更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单位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或地区。有关党组织只有在接到其组织关系介绍信后,才能承认其党员身份,并将其编入一个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临时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内的,可开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证明其党员身份,在所去单位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但在这个党组织中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8)党籍管理制度。党籍指的是党员资格。党籍管理是党员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申请人党的人被党组织批准后,就算取得了党籍。预备党员也有党籍。凡是党员自动退党、被劝退出党、自行脱党、党员重新登记时未予登记、受到开除党籍的纪律处分以及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就都失去了党籍。党组织应按党章及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应手续。党组织对党员党籍的处理必须采取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9)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央组织部在1994年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规范。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四、制度与理论的区别?
区别在于指向不同,概念不同,用处不同,意思不同等,制度是指具体的,遵守的,可操作的,规范的规则,纪律等是要执行的具体规范,而理论则是字面上的,指导性的的言论,思想,论述等,是书面理论,所以二者指向不同,用处不同,意思不同,有联系也有区别
五、劳动合同制度理论?
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等。此外,还包括工会参加协调劳动关系的职权的规定。以上内容,在有些国家是以各种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在有些国家是以劳动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劳动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从狭义上讲,我国《劳动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广义上讲,《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以及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六、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制度理论是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是一套有形无形的框架和规则体系,具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和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只有公共政策才表现为法律的规定,要求公众与团体予以忠诚与服从。
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公共政策的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相比,其目标群体是非常有限的。
三是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只有政府以武力为后盾,独享社会的强制权。
七、公共政策的功能?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社会资源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发展
扩展知识: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具体包括: (1) 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2) 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八、制度与行动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制度理论是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是一套有形无形的框架和规则体系,具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和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2.行动理论是一哲学课题,讨论人类作出意识行为的过程。这方面的讨论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其后行动理论被纳入社会科学的讨论范围。随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不少行动理论的推测都以实验验证。
九、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区别?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总是首先把创新的关节点放在理论创新上。
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是受错误理论的支配,不受任何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人类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指导地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十、制度教育学理论流派?
把现代教育理论流派进行整理归纳。
一、实验教育学
1.兴起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
2.理论依据: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3.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4.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5.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文化教育学
1.兴起时间: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
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3.代表著作: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4.主要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1.兴起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代表人物: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克伯屈。
3.代表著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
(2)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3)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从做中学;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五步教学法:①困难—处于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②问题—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③假设—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④验证—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⑤结论—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四、批判教育学
1.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2.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五、制度教育学
1.代表人物:乌里
2.主要观点:首先研究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教育中的官僚主义由教育制度造成;教育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变迁;教育制度包含隐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