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是谁提出的(公共政策学是谁提出的概念)
一、比学赶超是谁提出的?
1965年8月24日彭真视察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公社南韩继大队,主要考察秋粮能不能达到500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亩产达400斤上农业发展纲要。南韩继夏粮亩产506斤)。经过测产和估产,能达到520斤。彭真说:黄河以北亩产千斤这是奇迹,这是北京市粮食生产的一面红旗,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比学赶帮超”,比南韩继、学南韩继、赶南韩继、超南韩继。
二、能量频率学是谁提出的?
美国人大卫·霍金斯提出的。
霍金斯先生只是从物理学与生物学的角度对人体能量频率作出初步研究和论述,并没有对人体能量频率对人体病变与心理变化作出神秘化的研究和论述。所以人体能量频率学还是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很多东西没有得到明确论断。但是,这个东西传入我国,一些国人就开始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商业炒作,把人体能量频率学与我国的道家修炼术及佛教修炼术进行附会柔和,形成了神秘玄奥的人体能量频率修炼术,为了麻痹大众,还是取名能量频率学。
三、概率学谁提出的?
概率学是吉罗拉莫·卡尔达诺提出的。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 1501年9月24日 ~1576年9月21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数学家、物理学家、占星家、哲学家和赌徒,古典概率论创始人。
四、学思行结合是谁提出的?
把学习过程概括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是孔子提出的。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五、为迁移而学是谁提出的?
是为迁移而教而不是为迁移而学
“为迁移而教”是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提出来的。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专家,曾获桑代克奖。“为迁移而教”指的是在教学中,贯彻知识的迁移意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人体律动学谁提出?
体态律动最早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他强调从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身体 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还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达到身体各部分 动作与音乐的协调统一。“律动”的概念 “律动”指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 表达出来的那种感觉。 “律动”教学起源于欧洲,20 世纪初期,达氏律动教学体系就传到了日本,30 年代得到推 广和发展,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训练方法。
七、三学三问是谁提出的?
哲学终极三问是冯友兰提出。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哲学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八、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谁?
在公元前约403—221年期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九、学思结合是谁提出来的?
学思结合是孔子提出来的,是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意思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
学思结合来自于《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性水平,则所学虽博,所问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心得和收获;反之.光思考不学习,则所思虽勤,结果仍会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命题,明确概括了“学”一“问”一“思”的规律。
十、学不躐等是谁提出来的?
出自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表示学习要循序渐进。《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