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者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翻译)

bdqnwqk56分钟前学者1

一、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民族和国家是一面墙,虽然很薄,但依然存在。千年发展,利益在前,信义在后。

二、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断句划分?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译文: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仅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也只有21岁的赵明诚。也许是受到了赵明诚的影响,李清照在嫁入赵家后,便开始对金石及其喜爱。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下“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来回忆早期夫妇二人对金石搜求的痴迷,也佐证了李清照对《金石录》的贡献,也正是因此,清代诗人王世禛在《池北偶谈》中把《金石录》定为二人的合著。

北宋末年,金国入侵,发生了令汉民族耻辱的“靖康之难”,夫妻二人也在国难中流亡,而赵明诚更在流亡中病逝。即便李清照饱经战乱之苦,更添丧夫之痛,生活贫困,饥寒交迫,却始终将《金石录》带在身旁(病中把玩,搬在卧内)。直至数年后,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和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日子,一时百感交集,遂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一本《金石录》串联起一对夫妻的悲欢离合,一个时代的居安思危,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浮。金石文化更是像一把打开古代文化的钥匙,今人珍惜并传承这些以《金石录》为代表的金石著作,不仅是亡者的遗愿,更是对历史使命的继承。

三、“原装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是什么意思?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出自北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就是为《伶官传》写的序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原”的意思是“推究”,“庄宗”是指五代后唐庄宗朱邪存勖(少数名族的),最后一个“之”代指前一句中的“盛衰之理”。

(前一句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四、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翻译?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厘子病且死④,诫其嗣懿子曰⑤:“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⑥。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⑦。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⑧,三命兹益恭⑨,故鼎铭⑩云:‘一命而偻(11),再命而伛(12),三命而俯,循墙而走(13),亦莫敢余侮(14)。饘于是(15),粥于是,以糊余口(16)。’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17)必有达者(18)。今孔丘年少好礼(19)其达者欤?吾即没(20),若必师之(21)。”及厘子卒(22),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23)。是岁,季武子卒,平子立。 ①要绖:古代丧服中的麻腰带。 要,通“腰”。

②飨: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贬退。

④病且死:病重将要死。 且,将要,将近。

⑤诫:嘱告。

嗣:继承人,此指儿子。

⑥灭于宋: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为华督所杀,其子防叔奔鲁,故云灭于宋。

⑦孔子远祖弗父何为宋襄公之子,依礼法当为宋国嗣君,但其让位于弟弟,即后来的宋厉公。

⑧佐:辅助。

⑨三命:指三次加官晋爵。

兹益:更加。

⑩鼎铭:鼎上所铸的文字。

(11)偻:曲背,引申为弯腰鞠躬。

(12)伛:义同“偻”。

(13)循墙:挨着墙。 循,沿着。

(14)侮:欺侮。

(15)饘(zhān,沾):稠粥。

于是:在这个鼎中。

(16)用饘、粥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表示过俭朴的生活。

(17)当世:指做国君。

(18)达者:显贵的人。

(19)好:喜欢。

(20)即没:如果死了。

(21)若:你,指孟懿子。

师之:以他为师。

(22)卒:死。

(23)南宫敬波与孟懿子同为孟厘子之子,此处不应更言“鲁人”。

五、人生四有:有德,有度,有容,有爱.有德者无失,能容者不败,博爱者大得,知止者不殆,是什么意思?

德,正直;容,肚量(海纳百川);爱,仁爱;度,自律(节制)。

六、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罔民也。的?

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

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老百姓中形成这样一条准则:有固定产业的人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产业的就不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那么违礼犯法、为非作歹的事,没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

七、“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之念”是什么意思?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凋谢得也会越快。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必为怀才不遇而忧愁,就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想法。原句出自明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这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指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他写的《菜根谭》作为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作品佳句有:

1、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2、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3、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4、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5、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6、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八、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充之矣若火死之始然泉之始达的译文?

译文如下:

凡自身保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凡有四端与我者,知皆而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九、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这篇古文,是什么意思?

东安有一个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张有鼠的画,这个人将这幅画献给了邑令。

邑令刚开始不知道珍惜,就将画悬挂在墙壁上。

一旦有人经过,画轴必然会坠落,一次次的悬挂又一次次的坠落。

邑令便责怪这个人。

清晨时分天刚刚亮,画轴坠落在地上并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有人将画轴举起,这只猫便踉跄逃跑了。

又用来试探了一群猫,依旧如此。

于是便知这幅画的逼真之处,邑令又珍藏起了这幅画 。

这是大概的意思,不准确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