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的前提(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吗)
一、意识产生的前提是条件什么?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大脑则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一种载体,是在客观条件下的一种必然.
意识产生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条件,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反映。
3.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促成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是生物体基于对外界的感知,从而通过各个接收器官形成脑电流传送给大脑的一个电流交换的表现。
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是?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
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意识作用的发挥和实现程度,都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在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上,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容颠倒的,我们肯定、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但不能无限夸大意识的作用,否则就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必须承认意识对物质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三、志愿精神是培育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什么的前提?
志愿精神是一种不计劳动报酬和经济收入、无偿地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精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志愿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价值内核,是雷锋精神、慈善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责任是个体所承担的使命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责任意识是“现实的个人”所必备的社会意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应当通过强化志愿者的自我教育、加强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训、塑造自由自律的志愿者文化等方式培育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前提?
影响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跟社会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又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跟年龄的增长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生理的发展,自我意识也不会产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三个阶段,最初的的物——我感觉分化。
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把自己的感觉跟其他物体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开始感觉到他所做的事情中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标志着幼儿出现了最初的主体意识。
人——我知觉分化是其中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开始有了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意识,这一阶段也被称作自我知觉。第三个阶段是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在这个阶段,人开始把自己跟表示自己的词联系起来,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觉有了意识。
在这一阶段。人开始从客体的人开始向主体的人开始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产生对自我评价的情感。
自我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一个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变化,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跟年龄的增长是息息相关的。
2.心理因素
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在这一阶段,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的修养,都会对自我意识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我过程的一部分,它本身的发展变化也就影响了自我意识的变化。自我评价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一定的心理行为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会让自我意识产生相对应的变化。
二、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
个人最早的环境就是家庭,所以家庭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家庭的环境是指家里面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世界。
家庭氛围和睦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家庭离异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同时,父母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也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父母用关心,激励,包容,高期望的态度来教育引导孩子,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很高。
2.学校环境
学校是个体另外一个主要生活的环境,在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里面的老师以及同学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老师的授课态度与师生相处方式,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自我的学业成绩评价,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学生学习,减少学生行为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师生交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评价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据研究调查发现,冷漠型和冲突行师生关系的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都低于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
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小型的人际交往社会,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往往根据同伴的看法和反应,重新评价自己定义自己。学校就是一个参照群体,学生往往会参照群体的价值取向引导自己,最终形成独特的自我意识。
3.社会环境
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社会文化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注定会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会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形态可能就不太相同。
五、关于信息意识的问题?
信息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它是意识的一种,为人类所特有。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包括信息经济与价值意识、信息获取与传播意识、信息保密与安全意识、信息污染与守法意识、信息动态变化意识等内容。
六、保密意识淡薄是作风问题吗?
不是作风问题,但可以作为工作责任心问题。
七、执法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责任意识不强。一是执法理念上,个别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责任意识,没有真正重视行政执法,“权力自留、责任下放、矛盾上交”的趋利避责观念仍然存在;二是执法方式上,习惯于集中整治、专项整顿的“运动式”执法,而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元治理,未形成常态化的执法监管体系。
(二)执法队伍业务素质不高。行政执法人员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还不够适应当前执法新要求,面对数量众多的法律法规,时常暴露出执法部门法律法规驾驭能力的不足,进而出现“法用不够”的问题,难以发挥法律法规赋予各种手段的效力,更不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有效的“组合拳”。
(三)执法案卷归档不够规范。个别单位没有做到行政处罚一案一卷,行政处罚案件既没有完备卷宗资料也没有分案归档,一堆材料用夹子一夹了事。有些单位的案卷装订很不规范,没有卷内目录,案卷内文书档案顺序混乱,且文书不齐全,内容不完整。
(四)法制审核程序不规范,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个别案件法制审核程序不严谨,部分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无法制审核人员签字,仅仅流程式填写法制审核表,未充分发挥法制审核程序在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八、纪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纪律认识不够。一是分不清楚违纪和非法的界线,一些党员干部对自身的情形是不是合理合法,是不是违纪,合不合规管理,搞不清。二不是把纪律当一回事,有些人觉得如果不违法,轻度违纪是“小标题”,没事儿;有些人见到别的朋友违纪沒有被妥善处理,会造成从众效应和心存侥幸,变大“破窗效应”。例如,党的十八大至今,在对违背中间“八项规定”精神实质个人行为开展惩处的情形下,公款旅游、私车公养等现象依然经常发生,就与此有关。三是在观念观点层面随便乱评妄评。
极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基本路线,战略方针,现行政策和领导党支部的重要决策部署,并不是全力支持和拥戴,只是乱评妄评。四是在汇报事宜上随便瞒报。一些朋友在向基层党组织汇报本人重大事情时,随便瞒报健康状况,婚姻情况,资产情况,儿女做生意学生就业等状况,不可以胸怀坦荡,求真务实。
2,党的纪律文化教育尚需提升。一是纪律文化教育关注不足,有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减弱,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基本建设抓得太松,欠缺对党的纪律的教育学习,沒有把党的各类纪律印刻在党员干部的心中,保证内化于心,集中体现于行。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责任人存有“老好人思想”,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规操作习以为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觉了情况都不汇报;有的执纪不紧,不可以较真儿碰硬,该解决的不解决,该重处的轻处,组织原则减弱。三是一些地区和企业以考虑到地区具体,由于特殊情况,有益地区发展趋势,维护党员干部工作主动性等为原因,在实行纪律上做挑选,搞随机应变,打折,造成法令不畅,现行政策形变,纪律虚置。
3,监管执纪问责不平衡。把纪委的做好本职工作片面性地相当于查办案子,有的朋友觉得纪委工作职责便是查办案子,把关键精力集中化到查办腐坏案子上,日常执纪审查的时长和精力资金投入不够,抓早抓小贯彻落实不及时。
只高度重视查办大要案,有的在立案审查,案件线索排查和辨别流程中,紧抓廉洁从业难题思路的多,而忽略了对违背政冶纪律和政治纪律,机构纪律等违纪难题的调研,导致执纪审查缺乏,追责不平衡。
九、制度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1.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阁。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或汇编成册,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有的干部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执行制度时原则性不强,遇到得罪人的情况,就有意回避,因人而异使用不同的制度标准。有的干部则对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原则和主要精神去执行。
2.制度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单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设置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没有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其中有些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个别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有的制度只是仅仅着眼于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而忽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
十、服务基层意识不强的问题根源?
政治理论学习功底不够扎实,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存在差距。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刻苦钻研精神不强。总感到工作忙,没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 工作思路不宽、不活,很多时候还是循规蹈矩,只安于表面。
工作作风不深入、不扎实。 有些工作浮于表面和有应对的思想。工作不能精益求精。
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