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思维(学者思维特点)
一、学者型性格?
学者型人格(INTP)
他们内向缄默、独立自主,喜欢理论上和科学方面的追求,常常喜欢用逻辑和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喜欢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对聚会和闲聊不感兴趣。强烈的偏好从事与自己兴趣或爱好有关的职业。他们客观公正,有较强的批判性,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寻找事物的内在原理与结构。善于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对一个观点或者当前形势的分析预判能做出超乎常人的精准分析。
二、学者型人格适合的工作?
学者型人格可以适合教育,科研,技术等方面工作
三、disc学者型人格适合什么工作?
准确的来说,DISC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不管你是哪一型,都可以做不同的工作,只是需要努力、调整的方向不一样。
S稳健,可以做研发类、也可以做销售类,每一个工作都有不同性格的人,展现不同的风格而已。
四、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区别?
专家型教师是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在教学某一领域有独到之处,并且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
学者型教师是学术水平比较高,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五、怎样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治学之道,是指研究学问的门路,也就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学者。这个话题前人已经谈得很多了,而且言人人殊,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治学之道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因环境条件而异,是很难强求一律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个人谈的只能说是他自己的治学之道,对于别人,只能是一种借鉴。《庄子·田子方》记载了一段孔子的高足弟子颜回对孔子说的话:“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先生走我也跟着走,先生小跑我也小跑,先生快跑我也快跑,都还跟得上,但是先生狂奔,烟尘远远地抛在身后,颜回我就只能眼睁睁地落在后边了。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段话,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习,可能是个好学生,但却很难成为像老师那样的学者,更不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基于上面的理由,我这里谈的治学之道,顶多只是一种参考,这是必须声明的。
立志与从师
我认为治学的前提是“立志”,有个成语“专心致志”,志是什么呢?是志向,没有志向还努力什么?一个学者,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其目的是超越前人,要有创新或突破。如果没有创新,那么研究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每一位要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都要立大志,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人类的进步正是以这些不断的发明创造为标志的,换句话说,发明和创造引领世界潮流。
有了志向,就要为之奋斗。我觉得顶重要的是“从师”。古今中外,学术界都很注重“师承”,他的老师是谁,老师的老师又是谁。人们至今还说“名师出高徒”。原因是,许多学问,没有老师的指点引导,难以掌握其中的关键,老师的作用绝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治学的“门道”,也就是交给你一把钥匙。这种传授,有时候甚至像大人教小孩走路,一步一步地扶着、领着,又如教小孩写字,手把手地教。这些“低级”的东西,在书上往往没有,或者即使有也不详细,甚至无论如何详细,你也不可能完全领会。有时候人们把这种师生传授叫“熏陶”、“熏习”。衣服本来没有香味,用香熏了,就染上香味了,不是近距离,又如何“熏”呢?有些体会,非贴近老师不能获得。
孔子的高足子夏曾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远远地看上去十分庄重,与他接近了才发现很温和,听他说话又十分严厉。这种感受,不从师是不可能有的。老师传授的不仅是学问及治学的方法,还教你如何做人,也许这是从师的又一关键所在。关于如何做人,老师的学术著作上不大表现,而做人对一个优秀学者来说也许是先决条件。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高要求,为人师表,名副其实,又岂是容易达到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老百姓常说的话。所以从师万不可轻率,要慎重选择既有学望又有德望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否则贻误终生,还弄不清原因所在,那真是人生的悲哀啊!从师,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形广泛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初年的大学者顾炎武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广师》,列举了他所佩服的同时代的人物十位。
这十人各有所长,如谓“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张稷若即山东济阳人张尔岐。又谓“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朱锡鬯就是浙江秀水人朱彝尊。顾炎武发现并指出他们的优长,认为值得自己师法。
我的师承
我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追随先师王绍曾先生学习古籍目录版本学的机会,在近二十年间,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感到,真正受到先生启发的有两件事:一是参加先生主持的教育部古籍研究项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编纂工作,二是参加先生主持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整理工作。在《艺文志拾遗》中基本掌握了目录学,在《校勘记》中则基本掌握了校勘学,同时对稿本的认识大大加深。《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0 年中华书局出版,获教育部一等奖。《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2004年出齐,获教育部二等奖。
王绍曾先生之外,在目录版本学方面,我还受到顾廷龙、冀淑英、黄永年三位先生的深刻影响。1992年1月我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读者服务部购得一部《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上有民国间某位学者的批注,其目的是为6793种存目书标注版本,但所批条目不多,应当是因为那时的条件太差。我敏感地认识到这是“四库学”的一大空白,又是版本目录学的一大选题。于是重金买下,从此开始从事《四库存目标注》。1993年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获得批准。同时北大季羡林先生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我应邀参加。在参加《丛书》过程中,我担任总编室主任,先后过目《存目》书传世善本5000余种,一一作了详细的版本和文物特征记录,积累笔记百余万言,到2005年10月《存目标注》完成定稿,约三百万字,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连索引共精装八册。回顾创始之初,经历了整整十五年。如果说我在版本目录学方面还称得上一位专业人员的话,那么《四库存目标注》就是我的代表作。在该书写作中,顾廷龙、冀淑英、黄永年三位老前辈给予了很多指导。在“七七事变”以前,顾先生即开始这项工作,但因时代原因,没有成功。这件事我当然不知道。当顾先生得知我从事该项目时,就把自己早年的批注本《四库存目》寄给我参考,还写信加以鼓励。冀先生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工作一辈子,黄先生则是古籍版本鉴定的大专家。三位都是《存目丛书》的学术顾问,所以在1992年到1997年间,我与三位先生见面和通信的机会较多,向三位先生请教的问题也十分集中。三位先生对我的爱护溢于言表,指导和帮助也格外用心。由于三位先生在版本学方面都是第一流的专家,而且各具特色,因此我在版本学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构成了古典文献学的核心部分,在1997年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完成后,我感到自己的文献学知识结构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两年后,因为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先后约我为硕士生开设学位基础课“文献学”,就在一学期时间内撰写了一部《文献学概要》,约40万字,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其后每年重印,是目前比较通行的文献学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回顾近二十年的治学过程,如果山大没有一位王绍曾先生,那么就不可能有“目录版本”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专业方向,自然也完全不可能进一步产生《四库存目标注》这样一个选题。没有顾、冀、黄诸先生的特别指导和提携,《存目标注》也难以达到应有水平。这是“从师”和“广师”的必要性。
“因地制宜”做学问
接下来我要建议的是“因地制宜”。世间万事都带偶然性,可是偶然的机遇被你抓住,又带必然性。我上山大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后来发现学习古典文学必须以音韵学、训诂学为基础,于是转而学习语言文字学,并进而发生浓厚兴趣。大学毕业考入山大古籍所研究生班,当时认为古籍整理主要是标点、校勘、注释,与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一致的。两年毕业顺利留所工作,可是所里安排跟王绍曾先生从事古籍目录版本学研究,具体说就是参加王先生主持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编纂工作。那是1987年。
这项工作持续了七八年才完成,每天上午、下午都坐班,地点在图书馆古籍部。山大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书目非常多,其基础是胶州张鉴祥(镜夫)“千目庐”旧藏。所谓“千目”,就是一千种目录学书籍。这些书目正是从事《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基础。
换句话说,王先生从事《拾遗》与山大图书馆的“特藏”密不可分。王先生还主持完成了《山东文献书目》、《山东藏书家史略》、《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山左戏曲集成》、《渔洋读书记》等山东文献方面的项目。王先生是江苏省江阴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山东工作,把山东当成第二故乡,潜心研究山东的历史文献,并做出了突出成就。如果不是在山东,从事山东文献研究首先会碰到资料困难。但是,在山东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很多,却不一定会从事山东地方文史研究。王先生作为一名从外省来山东工作的学者,他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因地制宜”的特色。清代文献、山东文献、张元济研究,构成王绍曾先生古典文献学成就的主体,不难发现,“因地制宜”是王先生治学方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作为王先生的学生,我近年从事的主要是两大项目:一是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即新修《清史》艺文志),二是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这两个项目规模都非常大,但从渊源上不难看出,都不过是王先生研究工作的继续。
小时候有一首振聋发聩的革命歌曲,现在人们不再唱了,可是其中的两句我依然不能忘怀:“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因地制宜”的“地”,就是“水”和“秧”,“鱼”和“瓜”就是成果,“因地制宜”就是如何利用现实条件取得应有的成果。我想,来山东工作对王绍曾先生来说是偶然的,但他的目录版本学修养,是他在山东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的内因。有的同学一进大学、一考上研究生,就为将来的工作忧虑。我想无论将来干什么,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柢,抓紧点滴时间努力学习,也许是对未来工作的最大帮助吧。
治学之道还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都是十分重要的。
六、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六大思维?
一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实则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要学会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重大风险的防控和化解。时势是多变的,各种风险总是层出不穷的,因此在应对时势变幻和防控、解决层出的风险问题时,我们领导干部的眼光和思维,应该是战略的长远的,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要学会将自己置身于全局的角度来发现风险问题、分析风险趋势、防止和解决重大风险问题,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不断提高重大风险的战略思维和研判能力。
二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实则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重大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重大风险绝不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所独有的,古今中外,各种风险事件在历史上反复上演。这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学会归纳历史,认清历史的发展大势和必然趋势,学会尊重历史潮流、把握历史规律、借鉴历史经验、警醒历史教训,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进程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风险,更要在对历史中反复重演的风险事件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不断提高重大风险的防控和化解能力。
三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实则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重大风险问题。要科学辩证地来认识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问题,要科学辩证地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内外条件,并科学辩证地制定防控和化解这些风险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科学辩证地研判重大风险的产生和演变,确保重大风险应急防控处置措施可执行且及时有效。
四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实则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问题时,要有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应对如今这个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中不断出现的各类形式的新风险。就是要我们领导干部积极认识新生事物,敢于面对新问题,学会运用新机制、新技术、新手段来防范和化解出现的重大风险,积极推动信息化防控体系建设和运行。
五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时,要坚守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依法处置各类风险问题。特别是在处置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风险问题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执法。特别是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定要坚持保障合法权益和打击违法犯罪两手都要硬、都要快,坚决依法重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确保社会安定和谐。
六是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时,要有底线思维能力,既要科学划定和把控重大风险的底线,又要保持自己在处置风险问题时坚守住法纪底线,严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规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自觉防范和消除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七、绿色思维包括哪些思维?
绿色思维 又叫 可持续发展思维 就是思考问题的思路更人性化环保化 思考事情要留余地 因为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将来会发生什么
比如:攀钢的废渣不会卖给日本而是回填 尽管我们没有提炼技术 但是不代表将来不会有 这就是绿色思维的一种 可持续思维。
八、思维慎密还是思维缜密?
是思维缜密。
思维缜密:形容人的思维细致精密;谨慎周密,考虑问题很周全,滴水不漏,逻辑性强。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其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九、科学思维是什么思维?
什么是科学思维?
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思辨模式和认识方法,它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或者可以说,科学思维是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并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素质,一是要求人的思维要正确,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以及正确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活动并不断达到正确的结果。二是要求人的思维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科学思维的本质特点是正确性。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这就不是科学思维。
十、一元思维,是因果思维,二元思维,是矛盾思维,三元多元思维,是什么思维?
一元思维,只能说是简单的因果思维,从A到B, 从B到C,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思维。
而因果是非常复杂的。二元思维,所谓二元是相对的意思,从正反两面、相对的两面去思考,是逻辑思维,计算机就是二元思维,0和1 多元思维,是人正常的思维,是多角度思维,就是看一个问题并不是只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多种角度思考。人的思维特别复杂,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经历,相同的问题所思考的角度都不同。人思维的发展,从小孩子是一元思维,他只知道饿了就吃,疼了就哭等。慢慢长大,思维的发展到二元思维,有了独立的思想,知道对着干了。再长大就更复杂就是多元思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见解、观念等 但一般人由于境界有限,思维再丰富,也达不到对所有角度都清楚明白。除了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