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内容简短50字?
一、德育内容简短50字?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
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1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德育内容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既要注重课堂教育,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旨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和谐、守法、友善、勤奋、乐观、自信、文明、礼貌、有礼节等素质。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提高综合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2014临沧市事业单位考试时间、考试内容??
您好, 中政行测 和 中政申论 备考平台为您解答!
报名时间、地点及方式
(一)报名时间:
全市统一在2014年6月27日至28日进行。
(二)报名地点:
报考临翔区及市级事业单位的集中在临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原临沧市人事局人才市场一楼大厅)进行,报考县(自治县、区)、乡(镇)事业单位的由各县(自治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行确定。
(三)报名费用:
根据云价收费〔2011〕15号文件规定,公共科目笔试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科,每人交报名费100元。各县(自治县、区)设考点的按各县(自治县、区)报名人数每人提留50元,用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考务组织管理,剩余每人50元用于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的考务、试卷制作、阅卷及组织管理等费用。
(四)报名方式:
报名采取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在报名时须提供《毕业证书》(有学位的还需提供《学位证书》)、身份证(或户口簿)的原件及复印件和两张小1寸照片。
考试安排
(一)考试内容: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考试分为公共科目笔试、专业技能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全市统一组织进行,公共科目笔试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科,每科满分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分值200分,全部为客观性试题。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开展考试前辅导培训。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和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提问,我们会及时解答。
三、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德育知识要点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德育知识要点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瞬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洞乎桥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德育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德育及小学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瞬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
概念及特点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只对于学校德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中学德育、大学德育。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1)小学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儿童逐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爱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一些不良的道德现象进纳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要教给儿童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他们逐步学会科学的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儿童根据我国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因素构成。
(2)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具体概括起来,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第三,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儿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顷盯奋斗的精神。
第四,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帮助儿童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
第五,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3)理想教育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第二,帮助儿童理解理想对于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诱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地树立起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第三,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对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4)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儿童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第三,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问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5)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第二,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第三,安排劳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6)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第二,培养儿重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修边幅,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
第三,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老老实实、埋头苦干许多优良品质。
(四)小学德育的意义
第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之一)
第二,小学德育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发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
第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二、道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惑和阿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竞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6~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例如,妈妈不在家,一个,孩子帮助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让这时的儿童作判断。他往往认为前者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了很多的玻璃杯,而不考虑两个小孩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8~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问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0~12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从的利益。
(2)习俗水平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自己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3)后习俗水平
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德育意义
(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逐步开始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是,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3.小学生品德发的过渡性
小学时期学生丽品德发展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4.自觉的形成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它是学生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自觉纪律的形成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教师制定的具体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学生还不能形成自觉纪律,但已能体会到纪律要求,一般能够遵守纪律:第三阶段是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
(二)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意义
教育者应以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小学德育过程
(一)内涵
(1).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小学德育过程由四部分构成:
(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4).德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学生不断做出反应。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的发展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品德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