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

2023-05-01问题

当代社会,我们人类对动物不仅越来越感兴趣,也十分喜爱。对于猫科动物,我们都不陌生,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你提供的相关资料。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亚种,雄性体长平均1.9米,体全长超过3米。野生东北虎最大个体的体重纪录是384公斤,并载入《苏联哺乳动物》书籍中,被认为是最大的野生猫科动物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又称东北虎)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和中国东北等地,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8年西伯利亚虎被美国《生活科学》评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稀有动物”物种之一。西伯利亚虎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西伯利亚虎感官敏锐,性格凶猛,行动迅捷,擅长游泳,很少袭击人类。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以及熊类,捕食方式为偷袭。西伯利亚虎的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二至三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

外形特征

野生成年雄性东北虎平均体重189公斤,最大325公斤, 体长约为1.95米;成年母虎平均体重为123公斤,体长为1.73米,肩高0.87米,尾长0.8米左右。

东北虎体色随季节而变化,夏毛是棕黄色,冬毛是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这个字,故有“森林之王”和“百兽之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

头骨

东北虎的头骨近于椭圆形,吻部宽短,整个个头骨由扁平和不正形骨构成,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内有颅腔,容纳脑和主要的感觉器官。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包括框、鼻、口腔等结构,构成了口腔、鼻、咽、喉和舌的支架。成年东北虎头部部分骨之间有愈合现象。 其头骨主要特征是:头骨大而厚实,呈长菱形,吻部较宽。芦唤团脑颅部低而小,至后部变尖。颧骨粗强,向外侧突出甚远。额骨两册略呈隆起,中间凹陷。在额骨和鼻骨缝的连接处形成一凹窝。构成眼眶后缘的额骨颧突和颧骨额突较小,因而两突相距较远,眶间距较窄。上颌骨额突部向后不及鼻骨额突。枕部呈三角形,向后倾斜,人字嵴和矢状嵴:老年个体的头骨,嵴突出更显著。腭部较宽,听泡较陪橘大,略呈球形。下颌骨厚实,下缘平直,咬肌窝凹陷,冠状突很高,关节髁宽大。雄东北虎头骨长为340~360mm之间,最大的,也只有383mm,以前有文献说在哈尔滨有一个400mm长的头骨。但专家认为这不是东北虎的生长上限,最大的可能达到420MM。

牙齿

成年东北虎的牙齿较强大,一般为30个。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在颌前骨牙槽内嵌有3对门齿,成一横列,最外侧的一对门齿最大,呈尖形,中央门齿比第二门齿稍小。门齿后面隔一间隙是犬齿,犬齿十分粗大,呈圆锥状,齿尖部稍向后弯。长54~78mm,粗20~26mm(这可能需要大家的补充了),其后缘刃部甚锋利。由于牙根窝很大,此处骨外表面形成半圆形膨大。犬齿后面有一段间隙没有牙齿,为齿间隙。间隙后是前臼齿。第一上前臼齿缺失;第二上前臼齿很小,仅有一低齿尖;第三上前臼齿较大,它有一个大的中心主尖,有一个小前尖和两个小后尖。上裂齿形大而长,主尖锋利,主尖前有一个小尖,其后有两个纵列的小尖,主尖内侧有一低尖。上臼齿很小,横列,其大小接近第二前臼齿。 下颌门齿与犬齿紧靠。下犬齿与第三前臼齿之间有一齿间隙,第一、第二前臼齿缺失。第三前臼齿较小,齿冠上具有3个齿尖,主尖居中。第四前臼齿呈山字型,中央为主尖,似锥体状较锋利。下裂齿为下颌最大的齿,呈凹形,前后各有一强大的齿尖,后齿尖高于前齿尖。

栖链御息环境

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

生活习性

活动

东北虎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5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不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

食性

东北虎主要捕食野猪,鹿等大中型哺乳动物,捕食方式以伏击为主。

生长繁殖

东北虎四岁左右性成熟。一年之内任何时间都可能交配。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可生2至4只,两三年生产一次,出生的同胞幼虎中的雌雄数量相同,虽然成年以后雄性死亡率要高于雌性。野生东北虎可活15至17年,超过20年的极为罕见。在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最长的可达30年。

分布范围

东北虎是现存体型第四大的猫科,也是分布最大的虎亚种,在俄罗斯被称为西伯利亚虎。历史上,东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北林区。在19世纪中叶,东北虎仍然有很大的分布范围,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山麓,北沿黑龙江北岸,东经鞑靼海峡一直到库页岛,都有分布。由于大兴安岭山脉南部与燕山山脉相连,向南分布区曾远及华北北部。由此可见东北虎历史分布区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朝鲜半岛,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契,蒙古接近于中俄边境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的大部分地区。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北虎的分布开始逐渐退缩,在中国东北虎的分布区首先是由南向北,然后是由西向东退缩。在20世纪初辽东地区还有虎的分布, 50年代便向吉林退缩。大兴安岭这20年代仍然有虎的活动,1974-1976年调查表明,70年代东北虎已经在大兴安岭绝迹。50年代小兴安岭东北虎的数量仍然很多,1976年调查证明只有4只东北虎,这时分布明显向东退缩,80年代调查表明,东北虎在小兴安岭已经绝迹。

分布情况

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边区南部于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4个独立的分布区。

中国东北东部山区: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和张广才岭南部有为数不多的孤立的游荡个体,由于这些分布区与俄罗斯和吉林省交界,这些个体可能在黑龙江与俄罗斯或吉林省境内相互流动。

种群现状

19世纪末,全世界东北虎的总数约有2000~3000只,而中国约有1200~2400只。

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尚有500只以上,且大部分分布于中国境内。

50年代以后,中国捕虎运动及林区人口数量激增,东北虎被迫迁移到干扰较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西南边界已退到吉林省辉发河流域和集安、浑江一带。

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野外调查表明, 东北虎在中国的数量已不足200只。

1974~1976年调查时,辉发河流域和鸭绿江上游集安县境内已没有虎分布,抚松县境内也仅存6只东北虎,至此东北虎分布区的西部界线已退缩到抚松以东。

1981~1984年时,长白山一带的东北虎分布区四分五裂,形成几个孤立的分布区域。这意味着东北虎会难寻配偶、延续种族。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白山区的虎已经基本绝迹,只有少数个体残存于吉林珲春市。

两次的大规模东北虎数量调查是在1998年和1999年进行的,结果显示,吉林省长白山区东北虎的数量为7~9只,分布区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散布于长白山区退缩为两个较狭窄的分布区。

1999年,由WCS参加的国际调查队在黑龙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从建国初期的400多只已下降至当时的5~7只。

2000年10月,“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国际合作保护的先河。基于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恢复野生东北虎计划,在吉林省林业厅和WCS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12月一个新的保护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后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