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规矩?

bdqnwqk6小时前百科1

一、光的色散规矩?

首先,我想纠正你一下,你应该是问光的色散规律吧。下面就解释下。

(1)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即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该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

(2)一束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在三棱镜后放上光屏,光屏上出现了七彩的光带,发生色散现象,而使光带中的红光、绿光、蓝光分三次穿过第二块挡光板的狭缝,再在狭缝后放上三棱镜,三棱镜后放上光屏,则光屏上只能得到相应的红光、绿光和蓝光,这说明红、绿、蓝都是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

故答案为:(1)太阳光不是单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2)红、绿、蓝都是单色光,不能再发生色散.

二、什么是色散?从物理角度来说,具体定义是什么?

分析: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频率组成的光),称为复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只有一种频率),称为单色光。

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光谱)。

答案:在光学中,将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三、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

关于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如下:

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光纤中由光源光谱成分中不同波长的不同群速度所引起的旁滚光脉冲展宽的现象。

色散也是对光纤的一个传播参数燃启磨与波长关系的描述。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光谱)。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镜,衍射光栅,干涉仪等来实现。光的色散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白光是复色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色光;把各种颜色的色光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单色光不能再分解成其他的色光。

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皮斗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日光的强度高,平行度好,而且日光的色温较高,是理想的白光光源,实验容易做好,如果狭缝取宽一些,实验可在一般教室中进行。光源也可以用普通平行光源来代替,由于白炽灯的色温较低,光的颜色偏黄,同时,光的强度也较弱,实验需在暗室中进行。

四、物理光的色散知识点

色散广义的说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几列波在媒质中传播,它们的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亦不同,这种现象叫色散;而在物理学中,把凡是与波速、波长有关的现象,叫作色散。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色散可以利用棱镜或光栅等作为“色散系统”的仪器来实现,当复色光进入棱镜后,由于它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谱。

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较复杂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中国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有了关于虹的记载.当时把“虹”者激悉字写成“绛”.战国时期《楚辞》中有把虹的颜色分为“五色”的记载.东汉蔡邕(132~192年)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条件和所在方位作了描述.唐初孔颖达(574~648年)在《礼记注疏》中粗略地揭示出虹的光学成因:“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生虹”说明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公元八世纪中叶,张志和(744~773年)在《玄真子・涛之灵》中第一次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虹,而且是第一次有意识地进行的白光色散实验:“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也,齐乎影也”.唐代以后,不断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如南宋朝蔡卞进行了一个模拟“日照雨滴”的实验,把虹和日月晕现象联系起来,有意说明虹的产生是一种色散过程,并指出了虹和阳光位置之间的关系.南宋程大昌(1123~1195年)在《演繁露》中记述了露滴分光的现象,并指出,日光通过一个液滴也能化为多种颜色,实际是色散,而这种颜色不是水珠本身所具有,而是日光的颜色所著,这就明确指出了日光中包含有数种颜色,经过水珠的作用而显现出来,可以说,他已接触到色散的本质了.在我国从晋代开始,许多典籍都记载了晶体的色散现象.如记载过孔雀毛及某种昆虫表皮在阳光下不断变色的现象,云母片向日举之可观察到各种颜色的光.李时珍也曾指出较大的六棱形水晶和较小的水晶珠,都能形成色散.到了明末,方以智(1611~1671年)在所著《物理小识》中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色散现象作了极精彩的概括,他把带棱的自然晶体和人工烧制的三棱晶体将白光分成五色,与向日喷水而成的五色人造虹、日光照射飞泉产生的五色现铅滚象,以及虹霓之彩、日月之晕、五色之云等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认为“皆同此理”即都是白光的色散.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明代以前对色散现象的本质已有了较首乎全面的认识,但也反映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大都是零散、经验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