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散文的名词解释(学者散文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一、学者散文名词解释?
学者散文,又称“文化散文”或“大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种形态。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
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学者散文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名词解释?
1、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2、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扩展资料:
“历史散文”历史作用: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
《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
《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
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
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
至于苏氏父子,受《战国策》影响尤为明显。苏洵的《权书》、《衡论》以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等,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
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三、诸子散文名词解释?
1、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2、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历史散文”历史作用: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
《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
《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
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
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
至于苏氏父子,受《战国策》影响尤为明显。苏洵的《权书》、《衡论》以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
《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等,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
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四、学者明星化名词解释?
学者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人。
而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红遍大江南北、借助百家讲坛一举成名的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以及打着启蒙旗号的余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教授”张颐武,好发生活感悟的明星哲学家周国平……这些都是明星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五、幼儿散文诗名词解释?
幼儿散文诗:面对学龄前儿童的散文体诗,特点短小精悍,浅显易懂,韵律感强。
六、余秋雨散文名词解释?
余秋雨的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称的定论,其,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追求理想人格,当然,这样一来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难题又自己补漏洞的尴尬局面。
七、专家学者名词解释?
一、学者,属于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的“学者”:系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学者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各类文化的理论或学术专家。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二、
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
1、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
2、指学术上的某一家。
八、名词解释什么叫做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墓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
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墓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这类散文写作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给物件写形写态为主,侧重于表现物件的本原状态,用工笔描画,以细腻逼真取胜。写出物件的特性特貌,让人长见识,开眼界。这样写物,还可以写得另有寄托。
第二种是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让物件也有情有意,可喜可爱。也可以描述有关物件的故事,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托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写得人与物共悲欢,同哀乐。或者是通过写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从而写出人情世态,反映某些社会现状、社会特征。
第三种是写人格化的景物的。这类散文在写景时,是把景物作为一种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作者笔下的景物,既不是原生形态的景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出现的。
第四种是理念寄托,通过写物来写出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理性体认。在写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作者借助干物件本身所原有的特质特性充分展示,深入开掘,使之升华为一种哲理意蕴,然后适时评说,让人们在观物赏物的同时,能解读物性,品评物美,进而从物件的审美特性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九、儿童抒情散文名词解释?
指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叙儿童人物和儿童关心的事情,并借此抒情、议论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一种记人述事、摹景状物、情文并茂、优美精炼、自由灵活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儿童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儿童散文具有一般散文的特征,又适应儿童的审美心理。
它虽取材广泛,自由便捷,千姿百态,却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充满了童情童趣,而且语言崇尚规范、精确、自然、流畅。它写真人真事,追求诗的竟境和哲理性,使儿童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感化;它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科学散文、知识小品等在儿童散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儿童散文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儿童叙事散文、儿童抒情散文、儿童议论散文。按格式可分为随笔、小品、杂文、札记、素描等。
十、学闲适派散文名词解释?
【闲适派散文】
这是指带着某种近现代知识分子“士大夫”气质的散文家所写的散文。他们的散文在传统继承了明清小品和人现代周作人、林语堂等散文作家的传统。他们的散文表现在“性灵”“情趣”,其风格突出地表现为“冲淡”与“闲适”。以汪曾祺、张中行为代表。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它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越来越多地把现实社会的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关照,他们或对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予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化的思想追求,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它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筑。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主要描述了知青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代表作有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韩少功的《月兰》等。
【反思文学】
20世纪80年,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反思小说】
1979-1981年初,一股被人们称作“反思文学”的潮流应运而生。把人们的思绪和认识引向建国十七年的社会生活,从更加广阔和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对“左”倾思潮的泛滥求本溯源。反思文学既是“伤痕文学”的演变和延伸,又是补充和发展。二者比较“反思文学”更具清醒的反“左”意识。
【《爸爸爸》】
是韩少功的重要作品,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通过塑造丙崽这个艺术形象,把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以批判的立场对整个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深省。不停留在表面的伤痕、而站在更高的层次对人性作无情的剖析,对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能够找出共通的心理黑暗,抓到人性共通的问题,发人深省。
【改革文学】
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新时期的文学迅速对新的时代课题作出反映,作家们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了改革春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有力撞击以及改革突破重重阻力艰难行进的社会状况,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持续的反映和描写。向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掘进,力图整体地全息地摄取这个变化的大时代。代表作家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