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解读文学接受的审美(悲惨世界文学价值)

bdqnwqk2023-04-17问题1

一、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1、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①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②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2、审美评价: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①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②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以感性心理为主。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理性因素更多。

二、文学的审美功能举例?

音乐美:押韵、语音的变异之类的形式美:“宝塔诗”之类的,比如元稹的《茶》赋茶· 一字至七字茶令——元稹·唐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三、文学概论简述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表现在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四、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

1.哲理性。 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2.象征性。 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并不以它的表面现象来审视,是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3.典型性。 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是指形象、形态上的典型性和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

4.求解性。 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和哲理。

五、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区别?

文学接受,是当今文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它与文学欣赏基本同义,但认真分辨起来又略有不同:文学欣赏主动性更强,审美意味更浓厚,视野较窄,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进入欣赏的范围;文学接受既可以主动欣赏,也可以被动接受,标准更宽泛,接受的范围更广。当然,二者的细微区别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文学接受是革新了的文学理念,代表着当今的人们已经走过对作者和作品关注的历史阶段,进到对读者关注的新时代了。

六、戏剧文学审美意义?

喜剧审美文学意义在于现实对比的写照。

七、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主要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所以它的审美特征就是比较“萌”,比较暖,童心十足,爱心满满,因为作品是写给世界上最纯洁、最简单的心灵看的,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是既要照顾到儿童的认知有限的心理,又要富于引导性,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萌”。

善于体会孩子的心理,同时又展示一个更大的世界。

八、悲惨世界是伤痕文学吗?

不是。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九、简答题: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属性?

文学的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是审美。

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文学以其对美的追求、建构、揭示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揭示的,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内涵的意义和价值。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显现。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或者对丑的表现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悲剧表现丑暂时压到了美,也能因为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获得审美意义。所以,判断一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写了丑,而取决于作家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把握。  2.文学是人学   其一,文学以人为对象,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其二,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  3.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这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对象化帮助作家塑造艺术形象、选取题材、从整体上把握生活)

十、文学接受的客体涉及文学的什么属?

文学接受客体涉及文学的认识属性 、审美属性 和文化属性 。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文学接受客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