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英语学家的图片(著名英语学家的图片简笔画)
一、著名英语学家?
林语堂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
近年国内学英语风气甚盛,无论在中学,在大学,或在自修,多少莘莘学子都在用功夫,日求进益,我想据我个人的经验,谈谈这个中的关系。
四十年前我在德国,听过柏林大学教出来的操华语的德国人,听起来象在北京长大的,但他们都是成年以后才学的;同时我在上海所见到的留过学的中学英文教员,文法冼练极了,分析词句精透了,而说出英文,毫不地道。
有人以为目标在了解阅读,不在口讲,这是把问题看错了,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清顺自然四字而已。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
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 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
这是多么矫健的句子!何尝有一个不是小学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尝有一字夸词浮句?
中国人写英文,寻章摘句,多用深句,所以才学不好。例如对人十分佩服,你说“I admire him profoundly”,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因为英美人士并不这样讲,用admire greatly才是自然,而用“I take off my hat to him”,才是真正地道的英文。
你要明白英语言文一致,而骨子里是白话。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饰藻丽语句愈好,愈近清顺口语愈好,愈能念出来顺口成章愈好。
中国人写英文,能写到这个地步的就不多,你写出来,外国人念下去象外国人写,就不容易,所以难能可贵,就在这一点。
中国人要写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观念,才能打稳正当的英文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以口语入手 ,才能掌握个中窍门。
大家要注意常用字及口语的用法。
英文那个“有“字,当然有have,而口语却是have got ( Have you got any money?) 老外这样说,我们只好这样写!
Forget about it!(算了!)也是一种口语。
You are telling me. (我还得等你说?)也是一种口语。
Not a chance. (绝不会)也是一种口语。
这四个单字got, forget, tell,chance都是极平常的字,而运用在口语中,却是学好英文的最重要的部分!
若是单求长字,生字,看起来文雅好听的僻字,头一步便走错了。所以说善于灵活运用平常的字,是学习英文的不二法门。
薄冰
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
英语学习观
零基础学英语,不同年龄段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我将多看故事多看画,多听句子多唱歌。语法我不学,完全靠模仿。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我将把好的课文念得正确、流利、烂熟,睡梦中会说出来,作文中会用出来。我还要读课外读物,并用简单的英语向我的同学复述故事的内容。我将学一点基本语法知识,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但绝不去钻牛角尖。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青年,我将尽量结合英语实践(读、听、写、说)先把语法学好。就象查词典一样,我将经常查阅语法书。等我把基本语法掌握后,我将展开大量的英语实践,在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我将充分地利用好的词典、参考书,包括较高深的语法著作。
许国璋
著名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陆谷孙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英语学习观
“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对比。
今日的英语教学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和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窒息了同学们活泼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而口语表达技能相对薄弱,要翻个个儿,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每堂课要在连续大脑轰击(brainstorming)的同时,使学生开怀大笑几次。
“输入”与“输出”:保持两者大致相当的比例,譬如说“输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最好保持一万字的写作“输出量”。写完最好找高手修改,且不断温习修改意见。
模仿与对比: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要减少母语干扰,对比最重要,譬如说对比出英语的动词时态意识、与汉语迥异的数字意识等。
姚乃强
《红字》、《福克纳》等著作译者
英语学习观
“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要扩大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
周珏良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
英语学习观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
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
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
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陈琳
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英语学习观
我一向主张要“背”。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得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二、著名的英语学家是谁?
1陆谷孙
陆谷孙教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专业,他是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双语词典编纂家、莎士比亚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首届全国师德标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主编,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首任院长。
他花费30年时间编纂的《英汉大词典》是第一部中国学者独立研编的大型英语工具书。自出版以来,已成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必备词典,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难以估量。这本词典有多大多重,可以根据这个图看出。还记得之前考CATTI笔译时,很多学生都带了这本词典去。当你只来得及翻看一本词典的时候,收录词语非常之多的陆谷孙先生的词典真是最好的选择了。
2林语堂
林语堂的身份不止有翻译家和作家,他还是学者、语言学家,甚至还是新道家代表人物。他还喜欢搞发明,比如发明中文打字机,他另有若干项小发明,亦获得专利,其中一件就是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
林语堂所求学和执教的院校,都是非常厉害的: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得哈佛硕士学位,回国后去清华、北大、厦大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后来又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而且他著作等身,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和文集,他还花费五年时间编写出了一部《林语堂当代汉英大词典》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他的最厉害之处,就是中英文都炉火纯青,国文根基深厚,又可以如母语人士一般流畅地用英文写作,他的不少代表作都是用英文写成,之后再由别人翻译成汉语。而且他的作品,非常地受到西方读者喜爱,也曾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英语专业的同学,在选择名著时,不妨读一下林语堂的书。现在提倡用英语说好中国故事,而好好读林语堂的书就可以习得这一技能。他一辈子几乎都致力于在西方讲好中国故事,许多的西方人通过阅读林语堂的书了解了中国的文人墨客及其精神生活,了解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以及道家学说,展现了当代中国人顽强的精神。
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他和西方人展示了中国人积极的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阅读了他的书,能品读不少风雅的幽默文字,能体会到西方读者喜欢看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故事,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
三、中国著名英语学家是?
许国璋(1915年11月25日-1994年9月11日),语言学家,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27年考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中,1934年6月毕业于苏州东吴中学,同年9月入交通大学学习。1936年9月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39年9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毕业。
他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12月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逝世,同时也在位于江汉明珠的沙洋师范(今荆楚理工学院)任教。
1994年9月11日,许国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四、中国著名英语学家是谁?
郑小四,1975年5月7日出生,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人。著名英语教育家、演讲家、励志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感恩教育专家、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感恩英语创始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郑小四
出生日期
1975年5月7日
籍贯
云南省曲靖
五、中国近代著名英语学家是?
辜鸿铭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英语学家。20世纪初,西方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一生掌握了十几门语言,而且是真的掌握,也就是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全。关于陈寅恪,今天还有部分人怀疑他的外语水平,因为有人去查证说,他当年留学日本和英国,日语和英语考试都不过关,但是没有人怀疑辜鸿铭的外语能力。他的外语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随口就翻译中国深奥的古诗文,比如《离骚》《论语》《诗经》,也能张口就说英国文学经典。待到上课时,学生们用中文问他,他用英文答复;倘若用英文问他,他偏偏又用中文答复。由于他学问深厚,授课时海阔天空,旁征博引,中外古今,无所不能。
六、著名研学家?
研学的本质就是场景化教育,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现实的场景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研学家:孔子。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人生历程可以简单的分成三部分,一个是在鲁国的成长经历,一个是周游13国的研学历程,还有一个就是回鲁国之后的经历。
55岁的孔子进入了他人生研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孔子成圣最重要的阶段,为了传播理想,实现抱负,宣扬仁政,孔子周游大小国家13个,从鲁国出发算起,走过了曹、卫、宋、齐、叶、郑、楚、蔡、陈、晋等国家,是的,春秋时期大小国家很多,从地图上看,也就是大概的在山东河南地方绕了一大圈。从55岁走到68岁,在当时的条件,要么就是走路,要么就是马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孔子带着学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七、著名的化学家?
答:在化学发展史上,影响人类进步的著名化学家主要有以下十位:
1、波义耳(近代科学的奠基者),(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英国化学家。他提出了确切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史家把以他所撰写的《怀疑派化学家》问世时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
2、拉瓦锡(现代化学之父),(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3、阿伏加德罗(分子假说提出者),(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他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定律,创立分子的概念,阐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4、鲍林(两度获得诺贝尔奖),(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化学家。他将量子力学方法引入化学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科的面貌。
5、门捷列夫(发布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34年2月7-1907年2月2),俄罗斯化学家。他在《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6、勒沙特列(化学工程技术专家),(1850年10月8日-1936年9月17日),法国化学家。他一生投身化学工程技术,对乙炔气的研究,致使他发明了氧炔焰发生器,迄今还用于金属的切割和焊接。
7、道尔顿(近代化学之父),(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近代原子论的提出者,开创了现代化学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
8、诺贝尔(最广为人知的化学家),(1833年10月21-1896年12月10),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炸药的发明者。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设立了诺贝尔奖。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9、凯库勒(成功的老师),(1829年9月7日-1896年7月13日),德国化学家。他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10、范特霍夫(立体化学开创者),(1852年8月30-1911年3月11),荷兰化学家,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
八、北汉著名的的茶学家、文学家?
是北宋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九、著名化学家?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L.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国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
他还提出了“元素”的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化合物。
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十、世界著名公路学家?
慕生忠将军作为“青藏公路之父”对藏区的开发建设和民族的团结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率领两千多名官兵切断25座横亘的雪山,用7个月零4天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最终长眠于昆仑山,人们都说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格尔木的奠基人。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慕生忠担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委,西藏运输总队政委,西藏工委工交部长,兼青藏铁路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1955年任兰州军区后勤部政委,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