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 ) ,遂变伶工之词为( )
一、王国维为什么说李煜的词“始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本身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既有名篇又有名句.
2.欣赏后主的纯、真,不为世俗所累,在独特的环境中,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3.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阔了眼界,使宋词从市井小曲走向了雅俗共赏的局面,为宋词的兴起开拓了思路和新局面.
4.对其人的评价:成功的文学家,失败的政治家.
二、谁最早使词由伶工歌词转向士大夫之词?
李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译文:词到了李煜那里眼界才开始变阔大,感慨逐渐加深,慢慢地由乐师戏子的词变成士大夫的词。周介存把他的词列在温庭筠和韦应物的下面,真是颠倒了黑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这样的气象?
三、分析王国维说变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作结论分析,王国维说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作者是李煜。李煜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诗人,他将辞这种文体发扬光大。了北宋中期以后,柳永对于词的创作更加的理性化了,他将词这种地位推向了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高峰,并且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大天而思之词类活用?
大天而思之,这句话中的“大”,属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以……为大,认为…大,推崇。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典著作《荀子 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句话中,思,思慕;制,控制。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
五、待到春来始遂求?
夜梦颠倒不必忧,只因多利在心头,纷纷人事难同愿,待到春来始遂求。
就是叫你现在凡事莫强求,等到时机成熟了以后才开始追求
六、既臣大夏而君之词类活用?
是的,既臣大夏而君之,这句话的确属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臣大夏,使大夏国称臣;君之,以之为君,让他做了大夏国的国君。这句话出自班固的《汉书 张骞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张骞)让已经臣服的大夏头领作了大夏国国君。
七、欢愉之词难工出处?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一句话,出自他的《进学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写快乐、幸福、欢乐之事很难,需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才华。
在《进学解》中,韩愈谈到了作文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其中提到:“欢愉之辞难工出处。”他认为写快乐、幸福、欢乐之事要比写悲伤、痛苦等负面情感更加困难。因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表达往往需要更多地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言上也需要更加精准而富有节奏感。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道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而常见的问题:如何用最恰当生动的方式来表达复杂或深层次情感?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创作过程中技巧与天赋相互关联并共同发挥作用这一观点。
总之,“欢愉之词难工出处”是一句经典名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八、抶而仆之词类活用?
问题中的“抶而仆之”一句里,“仆”字是词类活用,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中“抶而仆之”一句,出自于《五人墓碑记》中,原文是: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2、“抶而仆之”一句中的“抶”的意思是用竹板子或鞭子打。“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仆”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3、“抶而仆之”可译成:鞭打并使他们倒下。
九、衣冠而见之词类活用?
衣冠而见之,这句话中的“衣冠”,属于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思是“穿好衣服,戴上帽子”,这句话出自先秦史学经典著作《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这里,其、之,他,指冯谖。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尝君对他来得快很奇怪,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召见他。
十、为秋而变的词语?
金风,萧瑟,暮秋,金秋,秋波,凉秋,桂秋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出换秋衣独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