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有四失古文翻译(学者有四失文言文的翻译)
一、学者有四失有什么启示?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或失则多:贪多会导致不能真正理解,学习无法深入;
或失则寡:学得少,自然就不能系统学习,也就掌握不了系统的知识了;
或失则易:只学容易的,学习就不会有进步;
或失则止:学习了一阵,就停止了,也是不会有进步的。
它启示我们,要按照学习者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要以学为中心。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都是有问题的,教育中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是学习中的儿童。
二、学者有四失的失什么意思挖?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简单 救:纠正 译文: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多,有的人过失在于学得过少,有的人过失是太过简单,有的人过失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
三、桀纣之失天下,的古文翻译?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桀纣之失天下的古文翻译?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资料扩展: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孟子能言善辩,善于说理,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写作技巧,并以桀、纣失天下为例,说明失天下的原因和得天下的方法,阐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主旨。语言精炼,说理透彻深刻。要求为政者要惠民、富民、善民,恤民、利民、爱民,并将人民列为首位,这无疑是孟子仁政思想中的一个亮点。
五、古文翻译?
学奕
选自《孟子.告子上》
奕秋①,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②一专心致志③,惟奕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⑥,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⑦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尽心思。致,极、尽。④只听奕秋的话。⑤鸿鹄:天鹅。⑥援:引。缴(zhuó):带有丝绳的箭。⑦为:同“谓”,“说”的意思。
要想学好一样本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六、翻译古文药方?
菖蒲 远志(各二十两) 茯苓(八两)冶合,服方寸匕,后食,日二三。十日诵经千言,百日万言过是不忘一字。翻译:菖蒲、远志(各二十两)、 茯苓(八两)一起煎熬,每次服用一小勺,喝完药再吃饭,每天二~三次。十天后可以诵背上千字的经书,百天后上万字的文章读过不会忘记一个字的。
冶合:冶炼融合。意思是一起煎熬,让药性融合在一起。
七、求古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八、轮扁斫轮,古文翻译?
轮扁斫轮古文翻译
世界上的珍贵话语都包含在书中,书不过是语言。语言有其自身的价值,关于语言,最有价值的是意义(在其所显示的意义上),意义具有它所指向的地方。意义的要点不能用语言来传达,由于强调语言,世人被(记录)传递到了书上。尽管世人都是有价值的书,但我仍然觉得它们没有价值,因为这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有价值的。最初,形状和颜色是可见的;名称和声音都可以听到。世人认为形状,颜色,名称和声音足以了解该路的实际情况。但是,形状,颜色,名称和声音不足以表达该通道的实际情况。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凿子的工具,走到大厅,问齐桓公:“请问,桓公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这是(记录)圣人的话。”然后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可以看出。砍伐(木头)制成轮子,速度慢,轮子光滑但不结实,运动快,混乱粗糙且不合规格。只有速度不慢时,手掌才能与之对应,才能生产出最好的质量。车轮中有一些规则,但我只能理解,不能说。清楚地告诉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无法从我这里得到(经验和制造轮子的方法),所以我已经七十岁了,他们几岁时仍在独自制造轮子。谈论死亡(一起),那么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知识拓展
注释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九、古文《守株待兔》翻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十、求签古文翻译?
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