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英语学者(著名的英语学者有哪些)
一、晋朝著名学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二、体育教育著名学者?
金兆钧,1898年出生,著名体育教育家,从事体育教育60余年。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同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2年起历任湖南岳阳体育专修科主任,厦门大学、中央大学体育系讲师、教授。
1934年至1936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依阿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1936年,归国途中随中国代表团赴柏林考察11届奥运会。
抗战时期,曾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体育系主任,在他的倡议下,学院创办了《体育与健康教育》双月刊。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解放后,曾任华东体育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上海竞技指导科主任兼总教练,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等职。
他治学严谨,主张理论与技术并重。在竞技体育方面,重视对运动员的全面训练,要求运动员成为多面手。他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委员等职。
译著有《体育行政》、《个人与团体之竞技运动》、《实用按摩术与改正体操》、《体育之真义的科学分析》、《德国新体操》等。
三、蔡姓著名学者?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
蔡元定(1135年12月17日—1198年9月11日),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四、世界著名政治学者?
克里·布朗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政治学者,曾于1994年至1996年旅居中国内蒙古,在当地学校任教,后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负责中国事务。布朗目前担任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他近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令人感到震撼,中共实事求是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很强大,而这一能力往往被外界低估。
五、三农领域著名学者?
温铁军,人称"温三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昌平,湖北监利周河人。 1963 年生,经济学硕士。 17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现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 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兼 职教授;兼任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
六、著名学者陈寅恪是怎样死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迫害致死。
1962年6月10日,73岁高龄的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在入浴时不慎落入浴缸,右腿股骨跌断,次日进入中山医院第二附院医治,三日昏迷未醒,因考虑到其年事已高,难以忍耐手术之痛,只得保守治疗,但效果甚微。1963年元月21日,为了春节团圆,陈寅恪被抬回家中。此时已彻底丧失行动能力的陈寅恪,整日躺在床上。
文革爆发后,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声浪中,陈寅恪由原来的反动学术权威升格为牛鬼蛇神,大毒草。助手黄萱被赶走,护士被移除,工资停发,个人存款被冻结。家中只剩下年老体弱的二老,再因工资停发,生活困难,当时的陈寅恪因疾病加重,已经只能进流食,再三向当权者请求动用自己的存款,每日购买四支牛奶,“以维持生命,不胜感激之至”。
1969年年初,陈寅恪一家被造反派扫地出门,从校园内所居住的二层小楼迁居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平房。此时,陈寅恪已不能说话,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所见者无不凄然,在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
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若游丝的陈寅恪,被迫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陈寅恪曾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的话语,最终泪尽泣血,口不能言方休。同年10月7日凌晨5时三分,陈寅恪溘然长逝。11月21日,唐筼也撒手人寰,追随陈寅恪而去。
七、中国设计理论的著名学者?
韩雷,著名设计师、国内著名高校教师,设计艺术学学者,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现任世界生态旅游养生大会首席设计师,金联安国际投资集团文化发展公司创意总监,北京CCIS设计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主要著述:《中形道设计》·《美术之路》·《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2008奥运标志与申奥标志的比较分析》·《导示设计的形态构成学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Visual Recognition of Sign Design》·等等...
八、中国现代比较教育著名学者?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当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1948年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未果,迫于生计而从事代课老师的选择,决定了顾明远一生的事业。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1962年,顾明远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从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
顾明远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展示了比较教育如何服务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型。他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角,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九、中国酒文化当代著名学者?
王赛时。
王赛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专门史、区域史、酒文化史以及餐饮学方面的研究,以研究领域广阔而著称。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饮食史、中国酒史、海洋开发史。出版《中国古代体育文明》、《中国酒史》、《山东沿海开发史》、《山东海疆文化研究》、《唐代饮食》、《汉唐风流》、《中华千年饮食》等著作,发表各学科学术论文超过300篇。目前即将编辑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海洋经略史》和《中国古代饮食文明》。
十、著名英语学家?
林语堂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
近年国内学英语风气甚盛,无论在中学,在大学,或在自修,多少莘莘学子都在用功夫,日求进益,我想据我个人的经验,谈谈这个中的关系。
四十年前我在德国,听过柏林大学教出来的操华语的德国人,听起来象在北京长大的,但他们都是成年以后才学的;同时我在上海所见到的留过学的中学英文教员,文法冼练极了,分析词句精透了,而说出英文,毫不地道。
有人以为目标在了解阅读,不在口讲,这是把问题看错了,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清顺自然四字而已。
凡不以口语为基础的人,一定写不出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的英文。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可算英文大家,他有名的句子:
We shall fight on the hills. We shall fight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
这是多么矫健的句子!何尝有一个不是小学生所能用的字?又何尝有一字夸词浮句?
中国人写英文,寻章摘句,多用深句,所以才学不好。例如对人十分佩服,你说“I admire him profoundly”,便是古人做文章的做法,因为英美人士并不这样讲,用admire greatly才是自然,而用“I take off my hat to him”,才是真正地道的英文。
你要明白英语言文一致,而骨子里是白话。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饰藻丽语句愈好,愈近清顺口语愈好,愈能念出来顺口成章愈好。
中国人写英文,能写到这个地步的就不多,你写出来,外国人念下去象外国人写,就不容易,所以难能可贵,就在这一点。
中国人要写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观念,才能打稳正当的英文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以口语入手 ,才能掌握个中窍门。
大家要注意常用字及口语的用法。
英文那个“有“字,当然有have,而口语却是have got ( Have you got any money?) 老外这样说,我们只好这样写!
Forget about it!(算了!)也是一种口语。
You are telling me. (我还得等你说?)也是一种口语。
Not a chance. (绝不会)也是一种口语。
这四个单字got, forget, tell,chance都是极平常的字,而运用在口语中,却是学好英文的最重要的部分!
若是单求长字,生字,看起来文雅好听的僻字,头一步便走错了。所以说善于灵活运用平常的字,是学习英文的不二法门。
薄冰
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
英语学习观
零基础学英语,不同年龄段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我将多看故事多看画,多听句子多唱歌。语法我不学,完全靠模仿。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学生,我将把好的课文念得正确、流利、烂熟,睡梦中会说出来,作文中会用出来。我还要读课外读物,并用简单的英语向我的同学复述故事的内容。我将学一点基本语法知识,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但绝不去钻牛角尖。
如果我是一个初学英语的青年,我将尽量结合英语实践(读、听、写、说)先把语法学好。就象查词典一样,我将经常查阅语法书。等我把基本语法掌握后,我将展开大量的英语实践,在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我将充分地利用好的词典、参考书,包括较高深的语法著作。
许国璋
著名语言学家
英语学习观
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陆谷孙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英语学习观
“输入”与“输出”;模仿与对比。
今日的英语教学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和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窒息了同学们活泼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而口语表达技能相对薄弱,要翻个个儿,教师要使英语成为学生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每堂课要在连续大脑轰击(brainstorming)的同时,使学生开怀大笑几次。
“输入”与“输出”:保持两者大致相当的比例,譬如说“输入”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最好保持一万字的写作“输出量”。写完最好找高手修改,且不断温习修改意见。
模仿与对比: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要减少母语干扰,对比最重要,譬如说对比出英语的动词时态意识、与汉语迥异的数字意识等。
姚乃强
《红字》、《福克纳》等著作译者
英语学习观
“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我学习和从教英语四十多年,我的体会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初学者主要打好语言基础,熟练掌握读、听、说、写、译的技能。我把这个阶段的学习要领归结为: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死”指多模仿、多练习,后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强调多读多写,读和写都要精泛结合,不仅要读文学名著,也要读其它类的书,以及报纸杂志。要强迫自己写,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短文。我的口号是:眼快手勤,翻烂一本词典,磨出手指老茧。
到了更高的层次,比如说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加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工作的要求,明确自己在专业上的主攻方向。要扩大知识面,做到博学多闻、博览群书、博中有专。从写学士论文开始,就要选好题,日积月累,逐渐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里的“行家里手”。这时也就可以说学有所成了。
回过头来,要与大家共勉的还是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愿大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有所成。
周珏良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
英语学习观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
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
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
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
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要读《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意思。我们读点英诗,目的与此类似。
陈琳
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英语学习观
我一向主张要“背”。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且看郑板桥在《自叙》中所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只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万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一代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更何况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语。
一般学习外语的,都知道有所谓“精读”和“泛读”。殊不知,在听、说和写这其他三“会”上,也都要作精和泛的工作。说得啰唆些:要有精听和泛听、精说和泛说、精写和泛写。精泛两种功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语言,在读、听、说、写四会中,固可因工作的需要而有所侧重,但最好还是能全面掌握。英国16世纪思想家培根曾说:“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这里交谈包括听和说)。可以看出,学会读、听、说、写一种语言,不仅是掌握语言能力以作为工具的问题,更加关系到一个人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