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吕思勉认为唐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
一、吕思勉尊称?
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著名史学家。他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一生孜孜不倦、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其中《白话本国史》与《中国通史》影响最大。他是我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严耕望先生把吕思勉与钱穆、南北二陈(即陈寅恪、陈垣)相提并论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二、吕思勉著作年表?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三、吕思勉对明朝的评价?
首先是人口世界第一:虽然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随经战乱,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五千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七千到八千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还不超过四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第二矿产量世界第一: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细的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
第三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第四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两百万军队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诸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第五军工产值世界第一: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第六间谍机构世界最庞大: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是当时世界上最有组织和最旗帜鲜明的间谍组织,在鼎盛时期人数达到六万人。主要作用是打击贪污,叛臣,维护国家稳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七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政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
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至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
第八第三产业世界最大:据阿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第九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明朝的国土面积在大部份时间都保持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都要大,明朝在东南亚的海外殖民地也绝不比当时的英国要少。
第十防御工事世界最多:明长城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排第二长的防御工事,据传教士记载,中国的城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墙保护,城上有大炮,城墙外还有沟,战争时灌满了水,中国人认为那是最好的放御工事。
四、吕思勉的史书哪本好?
《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于是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该版本为2016群言出版社出版,为更易于阅读,编者在章节内部加入小标题以间融提示。
书友点评:没有相当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读起来应该是非常吃力的,外在阅读而不能深入其里,如果想通过快速阅读这本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实在是一种缺失。
五、为什么说吕思勉这么厉害?
因为他的成就很高,是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他专注于史学研究,曾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代表作有《大中国史》《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六、吕思勉和雍正相遇第几集?
吕思勉和雍正相遇第26集。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世界上最奇妙、独一无二的美丽沙漠,位于巴西马拉尼奥州境内。一座座充满魔幻色彩的半月形的沙丘,吕思勉和雍正相遇。一波波闪着微光的白色沙浪绵延铺展。雨水汇集成的耀眼的蓝绿色池塘中,游着银光闪闪的鱼群,6月到7月是最佳观赏期。
七、中国通史吕思勉哪个版本好?
此版本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史识丰富,笔调流畅,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八、中国通史吕思勉哪个版本最好?
中国通史吕思勉版本最好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
九、天宝之乱指的是什么?
天宝之乱是唐朝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反对统治者的起义,又称安禄山之乱。安禄山是唐代宦官、军事将领,由于在唐朝政治、军事中的显赫地位,他与当时的皇帝玄宗之间产生了矛盾。742年,玄宗为了稳定政局,将安禄山派往洛阳做节度使。不过,安禄山很快就在河北、河南等地大肆盘剥百姓,引发民众不满,并且发动反叛。756年,唐朝军队最终平定这次起义,但天下大乱,唐朝的统治也从此逐渐衰落,很多地区开始分隔互相对立,唐朝帝国成为诸侯割据的局面。
十、国学四大家钱穆,吕思勉?
严耕望在《史学答问·史学二陈》,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称为民国史学四大家,后世学术界大体沿袭了这个说法。
从研究领域上看,吕思勉和钱穆都属于通史性研究学者,吕思勉曾经撰写过《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钱穆撰写过《国史大纲》;而陈垣与陈寅恪则属于专题研究型学者,比如陈垣撰写的《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和《元西域人华化考》都属于宗教史专题研究,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考》、《唐代制度史略论稿》都属于隋唐史专题研究。
从研究手法上看,陈垣和吕思勉早年都接受过文献学训练,陈垣对于《四库总目提要》和《书目答问》非常熟悉,吕思勉也是从目录文献入手,撰写过《经子解题》等著作,他们两位学者往往是从历史文献入手进行学术研究;陈寅恪和钱穆则是更倾向于历史史实研究,强调政治与历史时期的相互作用。
从四位史家的研究成果上看,吕思勉的著作主要是《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中国社会史》,很明显是以断代史和通史为主;陈垣的代表作中《敦煌劫余录》、《元典章校补》、《日知录校注》、《四库书目考异》、《鮚崎亭集批注》大体以文献整理和校勘为主;陈寅恪的代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著作外,还有《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和《寒柳堂集》,大体上都是专题研究论文;钱穆的主要著作有《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论丛》等,大体以通史通论为主。
也就是说,你要关注通史,不妨多读吕思勉的著作;如果想要学文献学,不妨多看看陈垣;如果你喜欢隋唐史,那么读陈寅恪最好;如果你喜欢思想文化,那么读钱穆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