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有哪些育儿知识

bdqnwqk17小时前学者1

一、幼儿园小班有哪些育儿知识

学校就是规范行为习惯,家里3周岁的孩子处于敏感期,需要耐心沟通,正确引导。

推荐一本书,《妈妈强大了,孩子才优秀》

二、小班育儿宝典知识都有哪些了的

朋恩日托为你解答有蒙台梭利早期感统训练、乐高积木逻辑新思维早期构建、奥尔夫音乐、绘本阅读于童话剧场、创意艺术和趣味英语等。

三、幼儿园小班都教孩子什么知识

其实大多数幼儿小班是不学什么的,基本就是认识些图啊,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或者唱歌跳舞说儿歌什么的,很简单的东西,要是上些很豪华昂贵的幼儿园就学的多,什么所谓的早教啊,启蒙啊,英语啊,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幼儿园,什么国语,英语,奥数什么的

四、如何引导小班孩子学会交流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刚入园,对新的环境充满陌生感,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不愿说话或不敢说话,许多家长对此也感到困惑和焦虑,都说自己孩子在家很爱说话,怎么一到幼儿园就变成“小哑巴”了?针对这种情况,一年来,我在小班就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交流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个尝试,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幼儿有交流的愿望。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如在《新房子四周》讲述活动中,当我要求幼儿讨论:谁能为小猴设计房子四周的景物?请设计好的幼儿告诉边上的小朋友,一开始,幼儿都不太乐意参加讨论,我灵机一动,请一个平时能大胆讲述的幼儿前来,让他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小猴,老师奖给他一朵大红花,夸他的设计真好,这时,全班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了,个个都动脑筋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告诉边上的同伴,老师也及时表扬,使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二、要让幼儿有交流的机会。

让孩子有话能说也是《纲要》对我们的要求,教师应多给孩子留一点交流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个别、集体、游戏及自由活动的优势,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只要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自己说,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的自由讨论环节,只要幼儿交谈的内容不离开主题,我都不加以制止,而是适当引导。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我还对本学期的评红花进行了改革,以前是老师讲得多,幼儿只需要被动地听,现在,我让小朋友自己上来讲,最后还要求评红花的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商量自己能否得到小红花。这样既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又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几得。

三、让幼儿有交流的对象。

教师在活动中应帮助孩子寻找交流对象,并逐步引导幼儿由介入式交流向主动式交流发展,在幼儿的交流对象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教师也是幼儿最重要的交流对象。因此,每天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我都有意识地多找幼儿交谈,或让胆子大、善交谈的幼儿主动跟胆子小、不吭声的幼儿一起玩,教师可以介入孩子们的谈话中去,帮助孩子来梳理谈话内容,促使孩子在交流中不断构建新的经验,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我还请家长帮忙,让他们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说话,对孩子的谈话作出积极的应答。

四、让孩子有交流的内容。

“让幼儿有话可说”是《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我在语言表演区角投放各种动物的头饰、纸偶、玩偶等,小朋友可以自由操作,操作时幼儿会与同伴一起编故事,自己扮演各种角色,非常兴奋,好象总有说不完的话。此外,我还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老师带幼儿到户外散步,当幼儿发现什么新鲜事物时,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讲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边上的幼儿,让幼儿“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五、让幼儿体验交流的乐趣。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交流,不仅为幼儿积累了谈话经验,更让幼儿感到交流带来的乐趣。“一吐为快”之后幼儿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新一轮的交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一年来老师的努力,沉默寡言的幼儿变少了,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告诉老师、告诉同伴。全班幼儿的语言交流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如何增强幼儿主动分享意识

1、不要溺爱孩子。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他们,爸爸妈妈也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横地打滚哭闹。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营造分享的氛围,体验分享快乐。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首先,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食物。再如:家长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学会把自己高兴的或伤心的事讲给家长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他当时的情绪。其次,多创设“孔融让梨”的分享氛围,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快乐。第三,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如:多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在他人家中体验分享别人东西的快乐,进而别人到自己家中也愿意把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多带孩子与其他家庭外出游玩,体验与别人共同游玩的快乐。

3、同伴交往,学会分享。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没有街坊邻居的玩伴,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孤独。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经常组织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在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在电视荧屏上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镜头:当孩子看到妈妈打来一盆热水,帮奶奶洗脚时,他也颤颤巍巍端来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由此,我们也会深切领悟到榜样、表率的作用。榜样、表率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艾伦凯所强调的: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分享,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在家中,父母要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给孤寡老人问寒送暖、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7、切忌“强迫性的分享”。分享是发自内心的,在分享的过程中是感到快乐的。孩子只有从自己的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孩子年龄虽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让孩子自愿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