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分享新年乐趣
一、小班语言教案,分享新年乐趣
活动目标:
1、 认真倾听故事,能大胆地向别人祝贺新年快乐
2、 感受故事主人公与人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挂图、贺卡、作画用具、大卡纸
活动难点:感受故事主人公与人分享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贺卡,引出故事
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
幼儿欣赏,教师总结
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1、教师讲述,提问: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小老鼠波波寄贺卡给哪些好朋友?
2、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波波要送贺卡给它的好朋友?
波波送给小猫等贺卡上画了什么?
波波后来收到了什么礼物?
三、制作贺卡,激发愿望
1、 小朋友,我们给谁制作一张贺卡,在新年的时候送给他呢?
2、 她喜欢什么?怎么装饰?
3、 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做贺卡做好后一起送贺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设计了“出示贺卡,引出故事—欣赏故事,理解内容—制作贺卡,激发愿望”几大环节,较好的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化。
小班的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多的是建立在故事外显内容的描述,对于本次作品最后一部分内容“波波收到了小动物的礼物是因为它会与人分享”的原因孩子不能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让幼儿通过讨论送贺卡的对象以及去亲自去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送贺卡。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幼儿感受这一故事的内涵,实现社会情感的升华。突破难点。
新年到了,孩子们内心充满了极大的期盼,在他们希望得到成人送的礼物和祝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告诉孩子要用自己的行动在新年里对别人表达祝福。祝贺语、贺卡等都是一种祝福别人的方式.通过小老鼠波波寄贺卡给朋友这一主线,不但让孩子知道了贺卡的使用方法,还体会了其作用,感受故事主人公与人分享的快乐。
二、幼儿园的一切幼儿知识
买碟片 在家自学 在外面的培训班报名学钢琴会了钢琴自然会电子琴
三、幼儿园课外小知识
1、带孩子认识上学的路。上幼儿园时,要么由父母接送,要么由校车接送,孩子不会单独上学和放学的。上小学就不一样了,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带着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从而能够自己上学和放学,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机会。 不管家距离学校远还是近,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带着孩子步行或者坐公交车从家到学校,如果是步行就可以到学校的话,要告诉孩子一些可以记住的标志,这样可以使孩子很快记住路线:如果要坐公交车去上学的话,要告诉孩子乘坐哪一路公交车可以到学校,到哪一站下车,学校附近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等。
距离学校近的,刚开始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上学,等孩子渐渐熟悉路线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上学和放学了。距离学校较远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父母最好还是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等孩子上中高年级后再考虑让孩子自己上学和放学。
2、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和父母的姓名、联系电话,以防万一。
3、父母从现在开始要告诉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不要在马路或有危险的地方玩耍、不和陌生人讲话,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除了告诉孩子上学和放学路上应该知道的一些事情外,还应告诉孩子一些在学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幼儿因时孩子都是由老师监护的,在学校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是没有老师监护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会打闹嬉戏的,因此也会引发一些伤害事故,那么应该让孩子注意哪些事情呢?
1、不要离教室太远,以免上课铃响后来不及回教室,或者飞奔回教室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2、告诉孩子下课铃响后不要立即聚集到教室的门口或楼道,以免拥挤造成人身伤害。
3、课间时让孩子不要追逐打闹,因为在追赶过程中,前面被赶的人通常会回头看看后面追他的人,这样边跑边回头看是很危险的。一是容易撞着别的同学,二是如果同学手中拿着棒子等小物件,那么危险性就更高了。
4、告诉孩子不要和同学玩斗鸡,玩斗鸡时身体重心不稳,当向同学进攻时,如果是撞到同学身上,同学易受伤:如果没撞到同学身上,自己会摔倒或撞到教室的墙上等地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曾经有同学因为斗鸡摔倒把胳膊摔断的,这些你都可以和孩子交流。
5、不要让孩子带陀螺到学校玩,其实陀螺本身是没有危险的,危险在抽的鞭子。当孩子玩陀螺时。他的注意力会完全放在陀螺上,陀螺转到哪,手上的鞭子就甩到哪,危险也就随之而来了。鞭子抽到同学的身上还好,如果是脸上的话,要么留下血痕,要么伤害到眼睛或者其他部位,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除了以上这些要让孩子知道的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外,其他的父母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慢慢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希望天下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
四、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意识
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得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 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幼儿观察三副图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且,让幼儿来表演表情。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们到她家玩)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得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儿自身得认知。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曹问宇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蹦蹦高,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曹问宇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蹦蹦高,对曹问宇说:“这个蹦蹦高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曹问宇想了想说:“好象有点酸。”“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酸;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曹问宇,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酸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曹问宇不说话了,他拿过蹦蹦高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